在當前的力量平衡以及兩家設計部門和他們的市場戰略之間的技術競爭將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空中客車公司和波音公司不可能忘記他們的發家都得益於曾經英明的“深謀遠慮”。所有的市場預測都確認了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遠景:在下一個20年,按照2005年的經濟核算,世界所有航空公司將簽署總額接近兩萬億美元的訂單。這個有待挖掘的財富蘊含著一個極其巨大的、潛在的利潤空間,更直接的表述就是,平均起來相當於需要飛機年產量達到860架左右,當然整個過程是波浪起伏的,有時會出現一個需求高峰期(例如2005年的訂單超過2000架),有時由於種種事件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又會出現需求的低穀。
隨著這個遠景預測的建立,我們可以估量出擬定了空中客車公司首個方案並帶著空中客車公司走向輝煌的先驅者所留下的遺產的真正價值。由於這一批富於夢想的人、以及他們對航空運輸業的遠見卓識和堅韌不撥,造就了一個有活力的、成功的歐洲,使它完全有能力參與到這場不同凡響的工業發展格局中。
但是,我們無法保證空中客車公司的新一代領導人不犯任何嚴重錯誤,以便確保他們傑出的前任所做的工作的連續性。事實證明,航空工業要想有所作為,需要比其他任何行業更長的時間。例如,從波音747開始它的職業生涯,到A380的成功下線可能需要大約40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該型號的最後一架飛機將大概於 2045年出廠,大約於30年後,即2075年前後退出市場。
展望未來令人憧憬不已。從現在開始,商用航空業將會如何演變?到2045年石油仍會以合理的價格裝滿A380的油箱嗎?到2075年又會怎麼樣呢?如果到那時石油儲量耗盡,如果原油價格成了天文數字,可以用液氫替換它嗎?還有很多有待回答的問題。
除此之外,為了切實保護我們的環境、確保地球的生生不息,會不會提出限製條例?會不會允許運輸量的無限度增長?
自航空領域提出這些問題以來,這些問題在哲學方麵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應,同時更多的回答都表達出信心和樂觀的態度。技術專家肯定地說,我們將正視這些問題,即將取得的新的重要技術成就將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方麵,空中客車公司並不是孤軍作戰,情況倒是正好相反。空中客車公司特別依賴由歐盟領導的重要研究中心、大學以及那些重大項目來攻克這些技術瓶頸。2020年歐洲航空遠景設想,例如,新飛機方案研究(NAC RE),宣布了要達到的重要技術目標是:通過眾多行業的共同努力,集中於改進飛機發動機自身性能以及空中交通管製條例,將商用飛機汙染排放量降低50% ~80%。
設計小組已經暗示了全新的方案。例如,他們設想借助更大程度地應用複合材料——這方麵的技術已經成熟—— 顯著減輕飛機重量。同時,氣動布局的創新設計將有助於降低噪聲,進一步減少油耗。
自動裝置也極有可能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這自然又會再次引發涉及飛行員和自動裝置的討論,有可能為此產生激烈的衝突。
完全實現自動操縱的商用飛機在理論上是可能出現的,但不會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
公眾輿論和航空公司乘客不可能這麼容易地逾越這一思想障礙,將自己置身於一個無人駕駛的駕駛艙之外。這是很顯然的,我們盡可以消除疑慮,21世紀的航空工業盡管超凡的技術實力、信息技術以及自動操縱係統占優勢,不過人還是這一發展的主要角色,擁有最終決定權。
在這一精神引領下,我們可以放心地看到,歐洲始終堅定地站在航空發展以及未來民用航空發展的最前沿,我們都知道,在歐洲,這些功績應屬於空中客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