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0歲的杜盛鋼還隻是句容金猴機械集團供應科一名普通的員工。一個偶然的機會,杜盛鋼了解到鎮江接插件總廠急需“X0.15×6×1”不鏽鋼彈簧,這種彈簧比一根頭發絲還細,外形隻有半粒米那麼大。當時國內貨源非常緊缺,一般都需從外國進口,而進口不僅耗時長,而且價格昂貴。敏銳的商業嗅覺使杜盛鋼意識到機會就擺在眼前。他平時就喜歡琢磨彈簧,得知此信息後,他立即向工廠尋求圖紙。當得到肯定的答複後,杜盛鋼立馬兒自行到50公裏外的鎮江去取圖紙。趕回句容的家中時已經是第二天淩晨兩點鍾了。憑著創業者特有的魄力,杜盛鋼勇敢地接下了此業務。沒有設備,他就拆下家中一台台式電風扇的電機,將其改造成簡單的繞簧機;沒有熱處理設備,他就用煤爐改製;沒有樣品,他就翻閱圖書和技術資料。經過十幾個不眠之夜,這種彈簧終於被試製成功。當杜盛鋼帶著樣品來到鎮江接插件總廠時,技術人員都不敢相信,就這樣一個一無設備、二無廠房、三無技術人員的“光杆司令”竟然解決了他們的大問題。至此,杜盛鋼憑借小彈簧——也是他的第一個產品,打入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接插件廠。而首次創業的成本,竟僅是杜盛鋼20歲生日時大姐、二姐分別給他的50元紅包。就這樣,一次技術工藝的創新促使杜盛鋼走出了當時令人羨慕的金猴機械廠,在議論紛紛和疑竇重重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從1987~1992年,杜盛鋼和他的企業走過了一段艱辛的初創之路。這是最艱難的起步,但同時也為今後創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和眾多初創的小企業一樣,資金短缺是杜盛鋼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開源節流”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也正是從那時起,“節儉”作為盛業管件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開始生根發芽了。為了開源,有一段時間,杜盛鋼每天要加工廢銅。打一個廢銅兩分錢,一天打一萬個就可以賺200元,一年下來也有十幾萬元。後來,杜盛鋼蓋廠房的錢有一半是打廢銅賺來的。為了節流,杜盛鋼充分利用原料和設備。在一次為鎮江元件五廠提供配件的過程中,杜盛鋼需要一種平麵模床設備。這種設備的價格一般是7萬~8萬元。杜盛鋼坦言:“這對當時的我來說,肯定是買不起的。我研究這個設備很久,掌握了核心技術,於是花了1000多元買了另一種設備,自己進行改裝”。改良後的設備在精度上百分之百達到那台高價格的設備要求。許多在別人眼裏幾乎是報廢材料的東西,杜盛鋼卻能夠變廢為寶。曾經有一個國營廠家擁有一台從日本進口的報廢模具,十分精巧,12個步驟都能在一個模具上完成,但可惜的是它已經過了使用年限。杜盛鋼可不視它為廢物,把它搬回去以後,利用這台機器創新再開發出了新的成果。初期積累,杜盛鋼靠的就是精打細算。而開源節流的整個過程無不滲透著杜盛鋼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1992年上半年,杜盛鋼找到鎮長和鄉長,想審批土地投資建廠。當時,杜盛鋼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政府也隻批了1600平方米的低窪田。於是就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杜盛鋼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廠房。在這片土地上,杜盛鋼規劃著企業的未來,帶領著企業迅速發展。
1993~2002年,是企業的發展階段。憑著質優、價廉、誠信等經營之道,杜盛鋼的管件產品慢慢地走出了江蘇,開始向周圍輻射。他的產品以優惠的價格、上乘的質量,迅速占領了江蘇市場,並打入長三角地區其他省市。但杜盛鋼並沒有被成功衝昏頭腦,他非常清楚,企業要繼續發展,就要不斷開發新產品,闖出新市場。而最好的市場就是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