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商業銀行在貨幣政策中的作用(1 / 1)

與這兩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相呼應,作為貨幣政策重要環節的銀行如何在貨幣政策中發揮作用這一議題也成為關注對象。

中國銀行體係的流動性過剩是影響當前貨幣政策的重要因素。劉俊民等指出流動性的不同層次的定義,其第一層含義是指銀行係統的流動性,即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並對其第一層次的流動性進行了測算,發現中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出現是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由2003年5月份的4143.14億元上升到12月份的7747.99億元,在2004~2007年,一直維持在9400億~18000億元之間波動。陸磊研究了銀行體係的流動性狀況以及流動性過剩的成因和可能引致的後果,認為當前銀行係統流動性過剩,原因在於短期的銀行上市籌資因素、中期的人民幣升值因素和長期的高儲蓄率因素,而流動性過剩導致了低利率和信貸投放高漲,價格指數間的傳遞關係被屏蔽,將可能造成中國經濟麵臨“投資膨脹-通貨緊縮”壓力。

彭方平等首次以新古典投資模型為分析框架,從微觀的角度,利用動態麵板數據模型,實證檢驗了我國利率政策的微觀有效性問題,否定了當前部分學者對我國利率政策調控公司過度投資有效性的質疑。同時,對如何理解最近我國利率的連續上調,但宏觀經濟仍然表現整體偏熱現象進行了解釋,一是相比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公司投資對資本使用成本的敏感係數偏小,我國利率的微觀傳導機製還不是很通暢;二是由於我國利率的非完全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存款與貸款利率差不斷擴大,在眼前利潤驅動下,商業銀行大規模擴張信貸,從而擴張的貨幣信用效應(部分)抵消了利率政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