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和競爭結構(3 / 3)

於永臻認為國有銀行體製轉軌的路徑選擇應該是股權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改革和放開行業管製的市場結構改革並重的綜合改革。銀行業應該在對外資開放的同時全麵對內資特別是民間投資者開放。

(三)銀行業對外開放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承諾,我國金融保護期於2006年12月11日結束,中外資銀行間的競爭會越發激烈。2007年是我國金融業務的經營範圍或是經營區域都向外資金融機構全麵開放的第一年,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已經開始,這為理論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競爭狀況以及金融業的安全等方麵的影響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

在WTO五年的保護期承諾結束、國際金融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鄒薇探討了我國銀行體係穩定性問題,並提議以銀行危機先行指標為基礎構建的銀行體係穩定性指標——BSSI,以更好地監控中國銀行體係的抗衝擊能力和穩定程度,防範銀行體係的不穩定演變成銀行危機,確保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中國銀行體係的競爭力和效率。者貴昌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環境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威脅,提出“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地開展業務創新是我國商業銀行的戰略性選擇。陳偉光等通過15家商業銀行1997~2003年的數據采用Panel Date方法進行實證分析,考察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經營效率、抗風險能力、安全性與穩健性等方麵的影響,發現雖然外資銀行進入並沒有造成我們想象的嚴重後果,國內商業銀行的利潤率也並沒有因此下降,但在中間業務競爭、人才結構、引進戰略投資者策略中都隱藏一定風險。因此需要從各方麵進行改進,提高我國銀行的競爭力,包括:優化業務結構,吸引優質客戶,充分發揮網點優勢,積極開發大眾零售市場,加強業務創新能力,降低成本,正確對待與外資銀行的合作關係。

麵對金融自由化的趨勢,周力揚等進行了跨國銀行介入的影響及發展對策問題研究。與一般的定性討論或運用計量經濟的方法進行經驗分析不同,他們還嚐試對跨國銀行介入做一些規範分析。研究表明,跨國銀行的介入對東道國的影響要遠大於對母國的影響,這是由於跨國銀行把業務拓展到東道國,使得東道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加劇,存款總量和個別銀行的存款都有所增加,而跨國銀行仍然在母國經營,因此母國的銀行業競爭局麵沒有變化。跨國銀行的介入數量不影響母國銀行的權益資本,但對東道國銀行的權益資本有負麵影響。跨國銀行介入程度越深,東道國銀行和跨國銀行的權益資本越低;而隨著資本充足率的提高,相應的權益資本也有所提高。邏輯關係如下:在資本充足率給定的情況下,銀行業競爭程度的加劇,使得資本的邊際收益越來越低,銀行獲利空間減小,增加了其冒險動機,即競爭的加劇增大了銀行家的投資風險,但把風險控製住後,銀行家就會發現銀行資本的邊際價值在減小,因此就會降低權益資本,再加上權益資本與負債對銀行所有者有不同的激勵,權益資本越小,銀行家越有可能從事高風險的投資,從而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在跨國銀行介入數量固定的情況下,銀行業市場仍然具有壟斷競爭的特性,加上投資風險也被控製,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會增加東道國銀行與跨國銀行的權益資本,因為此時資本的邊際價值仍然較高。

張紅軍等具體分析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部署及其背後原因。他們從地域和城市兩個層次分析了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區位分布,發現它們集中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唐地區三大區域,集中於上海、深圳、北京、廣州、天津及廈門等城市,運用Panel-data技術進行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服務於母國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及追求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市場機會是外資銀行區位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