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豐選擇了國內2005年末總資產過千億人民幣的16家銀行,采用1995~2005年的數據,綜合應用四步法和SBM分析方法對商業銀行效率進行了分析(SBM是一種把鬆弛投入和鬆弛產出這樣的無效率因素考慮在內的效率評價方法),發現若不考慮經濟周期和所有權因素等外生因素的影響,2005年銀行效率值顯著低於1995年;而考慮外生因素的影響後,銀行的效率在這十年間卻是提高的。經濟周期與產權製度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十分顯著:經濟周期對銀行效率值的影響是顯著的,主要通過經濟增長率的作用,即經濟加速擴張時期,銀行效率上升;經濟增長放緩期間,銀行效率下降。而周期中的貨幣增長率、通過膨脹率和再貸款利率對效率的影響均不顯著。國有產權對銀行效率的影響顯著為負。
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雖然得到較多的一致結論,但也有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對此,石曉軍等檢驗了我國商業銀行效率估計的一致性。他們通過對5篇主流期刊文獻進行檢驗,認為它們的效率估計相對排序基本不一致,並收集了1998~2004年14家主要銀行的數據,采用同樣的隨機前沿方法估計出4種不同投入產出結構下銀行的效率,結果表明效率估計對模型結構十分敏感。由此指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即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樣本選擇和投入產出結構的不同,而估計方法的影響有限。
(二)銀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與效率之間的關係
銀行業市場結構是一個對整個銀行業效率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一方麵,相對於個別銀行而言,市場競爭狀況是一個外部因素,而另一方麵,對於行業而言,市場結構是產業的重要構成要素和重要特征。
黃雋等選擇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內地三個市場1996~2005年商業銀行的麵板數據作為樣本,對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的銀行業,運用非結構法中的PR模型,對銀行業的市場競爭度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幾點結論:由於銀行業的特殊性,銀行業不可能像一般行業一樣成為完全競爭的產業,銀行業的基本業態為壟斷競爭,三個區域的銀行業均為壟斷競爭,競爭激烈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國台灣、中國內地和韓國,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台灣和中國內地銀行業市場的競爭程度提高了,而韓國下降了,銀行業趨於壟斷;集中和競爭可以並存;銀行的競爭與銀行的數量沒有必然的聯係。建議中國政府應使銀行真正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市場化運作,在明確銀行業的基本業態是壟斷競爭的認識上,全麵提升銀行業競爭的廣度和深度。對銀行業市場結構進行定位及製定發展規劃,在競爭的質量和深度上下工夫同時要規範政府的行為,減少對銀行的直接幹預。
鄒偉進等通過對14家銀行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2003年以來,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開始由寡頭壟斷、高度集中轉變為壟斷競爭、適度集中,但集中度仍然位於臨界值附近,位於壟斷競爭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我國銀行業的效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國有銀行的規模效率提高較快,股份製銀行平均的綜合效率高於國有銀行。2000~2005年間,我國銀行業的績效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表現較為突出,主要歸因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製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股份製銀行的業績表現整體上高於國有銀行。市場結構對我國銀行績效的影響並不顯著,而銀行效率的提高則有助於其績效改善,規模效率的提高對銀行的市場份額有一定影響。因此,我國銀行在改革的過程中,更應該努力改善經營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其經營效率,而非一味地強調擴大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