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蒂等認為,企業持續創新需要“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提供內生的動力機製、盈利機製和再投入保障機製,企業創新與市場勢力兩者具有耦合互動的共生關係。市場勢力即企業通過對產品價格的影響與控製所體現出的某種市場支配力量,包括企業的經營控製、市場渠道控製、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及企業聯盟等。他們在“環”、“鏈”、“群”三個層次上就如何構建“良性互動”提出了思路與對策。在“環”層次以強化企業家對“一攬子要素”經營控製從而矯正利益分配的扭曲現狀,在“鏈”層次通過渠道控製促進研發(包括設計)從而獲得“微笑曲線”的“兩翼齊飛”,在“群”層次以提升組織化程度促進企業集群創新動力與能力提升,這三個層次的綜合對我國企業以創新參與全球化競爭做出的解釋更符合實際。在“環”方麵,他們認為企業家要素尚未得到充分“顯化”是我國許多企業目前在“環”層次上沒有真正掌握實際有效的“經營控製權”的原因。改變這種狀況的關鍵是通過市場化取向的製度改革,“顯化”企業家要素。在“鏈”層次,應著重通過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經營模式創新,增強我國企業對國際市場渠道的控製力(包括品牌戰略的實施),以縮短與終端市場的距離,消除國際市場的“隔層”效應,從而獲取國際市場勢力。因此,建立國際戰略聯盟,借用海外銷售網絡;有海外經營能力的企業可自建海外營銷渠道,向價值鏈下遊拓展;通過並購海外品牌或貿易商,快速拓展海外渠道等是可行的選擇。在“群”層次,他們認為市場勢力與創新互動可采用以下具體途徑:一是鼓勵“群”內企業互相參股持股形成共同的利益紐帶;二是在相關企業之間建立戰略聯盟;三是構建有內生凝聚力的企業“協會”、“商會”,形成能保障企業間通過“重複”博弈實現合作博弈的組織製度框架,從而擺脫“囚徒困境”;四是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有償轉讓;五是政府扶持構建企業集群共享的共性技術平台等。
8.產業發展的影響
張傑等以342家江蘇省製造業企業問卷調查所提供的樣本,實證考察了產業鏈定位、分工和集聚效應三個因素對企業創新強度的影響效應,得出結論:處於產業鏈終端環節的企業並沒有表現出特定的創新優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製造業產業鏈中的終端環節並未形成相應的市場勢力或集成創新能力;分工活動(以供應商數量作為度量指標)與創新強度之間呈現較為複雜的U型非線性關係。在高創新、高研發行業,多數企業采用外部分工程度較少的一體化戰略;在低創新、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多數企業采用外購、外包等分工程度較大的非一體化戰略;在一些技術成熟型、規模投資較大、存在主導企業的行業,多數企業采用更多分工外包的非一體化戰略。他們認為,集聚效應未對我國現階段微觀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積極影響,產業集群或開發區並未成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動的有機載體。我國多數產業集群或開發區處於一種“紮堆式”的低層次集聚狀態,集群內普遍盛行的模仿與跟隨行為與低成本競爭策略,造成了我國部分產業集群或開發區內“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困境。他們提出,我國多數開發區招商方式是一種典型的政策行為,即通過稅收優惠、水電低價格優惠、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各類優惠政策來不加區分地吸引投資,這種政府行為方式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存在的負麵影響已不容忽視,向以產業鏈的配套效應、協作效應、創新網絡效應為目的的開發區招商引資策略的轉變,是今後的改革方向。
9.技術標準的影響
畢克新等認為,技術標準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技術標準的製定、審核、認證等過程是由公共機構組織開展的,具有公開性和透明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構思能夠比較便利地獲取相關的有用信息;高科技時代的標準化是“前導型”的標準化,技術標準的製定和技術發展的速度是一致的,甚至有時超越了技術創新本身的發展水平,中小企業可以在較高的平台上進行創新構思;技術標準還是一種市場信號信息,表達出市場中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他們指出,技術標準具有的公開性、統一性、科學性,它所提供的關於產品和工藝的編碼化信息,有助於降低廠商之間、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成本,在中小企業與進口貿易國政府和消費者交換技術信息時,能夠解決創新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使創新產品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大采用國際標準的力度,逐步消除技術標準上的差異,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方向和目標;行業協會作為中小企業利益的代言人,應積極充當中小企業對外交流與溝通的聯絡者和組織者,加強其與政府即國內外本行業或跨行業的溝通和交流。
10.不同行業的影響
肖虹通過對37個產業1999~2004年技術創新統計數據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整體產業技術轉化能力不強,產業創新資金投入的專利產出量比較低,政府投入資金相對不足。競爭越激烈,產業進入門檻越低,其創新的動機也越低。從企業分類看,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人力投入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比三資企業更大;三資企業在科技創新的固定資產購建投入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方麵更具效率。高新技術產業與非高科技行業雖然在創新資金和人力的投入、產業創新傾向以及新產品市場份額、專利申請數量等創新產出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在引進技術的轉化能力上仍然具有同質性。以新產品市場份額衡量,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資金投入的創新產出效率最大,政府資金次之,金融機構貸款最小,以專利申請量衡量,企業資金與金融機構貸款均具有顯著性,而政府資金則不具有顯著性,其投入產出效率值得關注。因此,應當在落實和實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過程中,尋求更為有效的政府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在攻關重點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同時,改變中國當前科學研究應用水平低的狀況,加大高科技產業在引進國外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