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上分析,你既然非常想看這場音樂會,就說明它對你而言價值比100元要大。這時候,你應該馬上再買一張票。這樣的話,看音樂會的利益仍然比機會成本(你所付第二張票的100元)要大,所以,也就沒必要再為100元的沉沒成本懊惱了。當然,話說回來,如果你買完第一張票後發現這場音樂會對你來說意義不大(其價值小於100元),那你肯定不會再去第二次買票。
關於沉沒成本,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建議都是:不要理會它,因為不管沉沒的是什麼,有多少,都已經成過去時了,已經沒有意義了。隻有徹底放棄那些東西,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才是智慧的體現。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難做到這麼灑脫,他們總為過去的事情所牽絆,整天沉溺於沉沒成本中無法自拔。比如進行了一項投資之後,過了段時間發現這個投資是錯誤的,卻因為不甘心之前的投入,隻好硬著頭皮繼續砸錢,希望能把之前的投資收回來,結果卻越虧越多,窟窿越來越大。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1962年,英法航空公司開始合作研製“協和”式超音速民航客機。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研製時間長達10多年,在耗資上億英磅之後,終於研製成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航空市場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的壓力,乘客和許多航空公司都改變了對客機的要求,也就是說,剛剛研製成功的“協和”式飛機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不應再大批量投入生產了。但由於已經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太多的錢,而且飛機是由兩國合作研製的,如果中途下馬,損失太大了。所以,“協和”飛機隻能按原定計劃生產,結果飛機生產出來後一架也沒有賣出去,這時候後悔已經沒有用了。
上麵的案例也是不懂得不能果斷地舍棄“沉沒成本”的惡果,很多時候,人們往往由於心疼花掉的成本,抱著“賭一把”的心態,把希望寄托在不確定的事情上,心想也許奇跡會出現呢,到時候就可以把以前的成本收回來。這是很危險的,我們無論是做大型的投資,還是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避免這種傾向的出現。再來看一下下麵的例子:
一個人在一家公司3年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性格,根本不適合現在的工作,也不可能幹出什麼成就。他想換一個環境,可一想:好歹幹了這麼長時間,要是真的離開現在的單位,以前的積累不是都浪費了嗎?到時候再從頭開始,多虧啊!怎麼說,我在這裏也是老員工了,如果再等等,說不定哪天還真能升職呢!結果一年之後,他卻隻等來裁員。後來他換了一個行業,很快就如魚得水,幹得十分出色。這時候,他特別後悔,要是多點魄力,早換就好了。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戀人不適合自己,卻不忍心放手,原因就是擔心之前的付出付之東流;有的人麵對一跌再跌的股票卻不肯趁早拋掉,因為他們還在期待著哪天突然反彈?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很多投資者就是在明知錯了的情況下,依然試圖尋找各種理由欺騙自己,試圖通過“把事情做完”的方式挽回“沉沒成本”,最終卻導致頭破血流,損失更大。
20幾歲的年輕人,必須培養自己當斷則斷的魄力。對於無法挽回的失誤,要堅決“止損”。沉沒成本既然已經出現,當務之急便是及早舍棄。該舍則舍,才能去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請記住,在做出一項決定時,永遠隻考慮兩點:第一,它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第二,我將為它花多少成本。永遠不要為打折的牛奶哭泣,不要掉入“沉沒成本”的陷阱。
5.在市中心租房還是在郊區租房,時間成本告訴你
一切與貨幣交易有關的方麵,貨幣的時間價值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列昂尼德·伊萬諾維奇·阿巴爾金(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
關於時間成本,準確的應該叫做“貨幣時間價值”,它是指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價值量產差額。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即使不存在通貨膨脹,等量的資金在不同時點上價值量也有所不同,今天的10元和未來某一時點的10元不等值,前者要比後者的經濟價值大。“一寸光陰一寸金”,所有的人,都有時間成本,農民有農民的時間成本,工人有工人的時間成本,商人有商人的時間成本,總之在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時間成本。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時間成本又是不相同的。
有一個人,在一條河邊來來回回地走著,此時他非常饑餓,急需一些食物來充饑。很幸運,他發現了河邊一個水窪有兩條魚。他非常開心,正準備下河把魚捕上來的時侯,卻看見一頭熊出現在了河邊。他想,熊掌是多好的美味呀!這真是百年不遇的好事,如果能抓住這頭熊,還可以賺點外快。於是他拿了幾塊尖石,轉身去獵熊。等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熊製服並取到熊掌後,已經精疲力竭,滿身血汙。此時,他步履蹣跚地再次來到河邊,企圖再捕那兩條魚時,河裏的魚卻已被別人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