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寧可明上當,決不吃暗虧——20幾歲要懂點成本經濟學(1)(3 / 3)

上麵故事中,那位德國人道出了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區別,可以說,這個小故事就是一個成功地應用長期和短期的例子。

在相對的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中一部分可以看作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費用,這又被稱為沉沒成本。在這裏,沉沒成本通常是可以顯現的,但即使這樣,在做出經濟決策之時它還是經常被人們忽視。新古典經濟學中,就認為機會成本對決策極為重要,而沉澱成本根本不重要,其實這是不對的。

特別對一些準備轉變經營方式的企業而言,在改革過程中實行“有進有退”和“有所為有所不為”戰略的情況下,必須考慮沉沒成本對改革企業存量調整的障礙影響。由於它是無法收回的,因而不會影響企業的決策。

比如說,如果一項按特定要求而設計的專用設備沒有轉化為生產力,那麼這項支出就屬於沉沒成本。因為該設備毫無用處,它的機會成本為零。從而不應包括在企業成本之中。因此,不管購置這項設備的決策是否正確,反正支出已不可能收回了,此時就不應該讓它影響當期的決策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在依據沉沒成本概念的基礎上,重新找到市場機製與政府幹預之間的界限。也就是說,沉沒成本大的行業不具有競爭性,並且產業調整困難重重,而沉沒成本小的行業具有競爭性,並且產業調整非常容易。這樣,我們就為企業的經營提供了新的政策建議,在於管理層是否能有效地降低或補償沉沒成本的數量,以促進生產要素充分流動,為企業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內部與外部環境。

3.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機會成本告訴你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特別的、既虛既實的成本。它是指一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麵後所失去的在其他方麵的投資獲利機會。

——喬治·貝利切利(意大利著名經濟學家)

現在,在大學裏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那就是一些大學生為是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而難以抉擇。近年來,由於大學全麵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困難,這就導致了以上現象的出現。

一些大學生認為,本科生工作難找,所以就選擇繼續深造去讀研究生,他們希望研究生學曆能夠增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而另一些學生觀點則不同,他們覺得現在是市場經濟了,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學曆的高低,所以,這部分學生認為與其繼續深造還不如早點到社會的大熔爐中去鍛煉鍛煉,這樣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還可以賺錢。下麵是發生在某大學宿舍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晚上,宿舍的兄弟們都回來了,小梁問同宿舍的小王:“年前考研考得怎麼樣?”小王說:“考研幹什麼,我沒去考。”小梁半信半疑地問道:“你以前不是整天都在念叨考研嗎?怎麼沒去呀?”小王說:“那是以前,我後來又仔細考慮了,考研的機會成本太高,不劃算。你想想,讀三年研究生,隻是有個高學曆,以後考職稱更容易一些而已,但讀研究生要花幾萬元,而且還沒有時間出去賺錢。而進入社會工作就不同了,一方麵可以工作賺錢,另一方麵,又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很顯然,工作就業所損失的機會成本要遠遠低於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比爾·蓋茨1973年考入哈佛大學,沒兩年就退了學,與同學一起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這樣,他損失的隻是哈佛的大學文憑而已。但如果當年他把讀完大學,也許世界上就不會有他這樣一位首富了。如果采用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分析,比爾·蓋茨拿到哈佛大學文憑的機會成本就是世界首富的地位,這個成本實在太大了!對我來說,讀研的機會成本雖然沒有這麼大,但也不會太低。況且我讀大學的機會成本已經不小了。”

上麵的故事中,小王同學所說的話正是經濟學中關於機會成本的論述。什麼叫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是指人們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為選擇其中一個決策而放棄另外一種決策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當資源改變了目前的用途,投入到另一個可能性時,所獲取或放棄的利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比如,一個人在工作時間放棄了500元錢的收入,去看了三個小時的電影,那麼,他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500元。當然,如果他是和女朋友一起去看了一場令她心旌搖蕩的電影,他的付出所獲得的利益可能遠超於500元。還有,一個商人經營傳統產業,一年會有1000萬的收入,如果他轉而去投資高科技產業,一年就可以獲利5000萬。但他明知道這一點而沒有去做,那麼少賺的4000萬就是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