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破譯“錢生錢”的密碼——20幾歲要懂點投資經濟學(1)(2 / 3)

每個人有自己的特點,都跟他人不同,都有不同於他人的投資方式。所以,投資時一定不要跟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進行理財投資,都要畫一張自己的財富地圖,隻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通往財富之路。

2.像企業家一樣思考,做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

人們在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當作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宏觀經濟分析家。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能成為優秀的投資者;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投資者,所以我能成為優秀的企業經營者。

——沃倫·巴菲特(美國投資大師)

2007年,當絕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率很高,市盈率不高時,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將自家的股票賣出。他說:以這樣的市值全部賣出公司的股票,我可以用這些錢再辦3家同類的公司。

2008年底,當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沉浸在金融危機和上市公司利潤大幅下滑的恐懼中時,一位從來沒有做過股票的溫州老板說:我們家族投資了兩個破金礦,已經花了2億多元了,還沒產生利潤,而雲南金業那麼大的企業才值100億元不到,幹脆買雲南金業算了。結果他賺得盆滿缽滿。巴菲特在談到自己的投資邏輯時說:“人們在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當作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宏觀經濟分析家。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能成為優秀的投資者;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投資者,所以我能成為優秀的企業經營者。”在巴菲特的眼裏,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更為重要,最終決定公司股價的是公司的實際價值。

投資者應當像企業家一樣進行思考,然後再決定自己的投資方向與投資額度,而不是按照那些所謂的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宏觀經濟分析家的分析去規劃自己的投資。

作為投資者,因為看好某一個行業或公司,所以對某一公司進行投資,等待公司的發展,然後從中獲得收益。從本質上看,投資者的這種做法實際是一個間接的產業投資者或隱性企業家,這種間接的產業投資者除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經營外,投資與實際的產業投資者和產業經營者本質上無差別。

投資者與股市上的投機者和靠交易掙錢者的差別非常大,表麵上看投資者與投機者都是企業的資金注入者,也都想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實質上二者是有天壤之別的,市場投機者與職業賭徒更相近,企業家靠智慧和毅力而賭徒完全靠運氣,投機者的成敗雖然不完全靠運氣,但運氣是最關鍵因素。巴菲特對這一問題闡述道:“我挑選的是一家保險公司或一家紙業公司,我會讓自己沉浸於想象之中:如果我剛剛繼承了這家公司,而且它將是我們家庭永遠持有的唯一財產。那麼,我將如何管理這家公司?我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我需要擔心什麼?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客戶?我將走出辦公室與客戶談話。我從這些談話中會發現,我這家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什麼樣的優勢與劣勢?如果你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你可能會比管理層更深刻了解這家公司。”在巴菲特看來,投資一家公司和收購這家公司完全一樣。

所以,作為一個年輕的投資者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應該在以下兩方麵培養自己:

一方麵,把與投機有關的想法徹底斬斷,日常要將與投機有關的一切的信息屏蔽。有一次巴菲特和幾位朋友在高爾夫球場度周末。他的老朋友保險公司老板傑克·伯恩提議進行一個遊戲。每人向他交納10美元的保險費,作為交換條件,伯恩承諾在他們打球期間,如果誰“一杆進洞”,他將支付10000美元的保險金。大家都高興地接受了這一賭局,畢竟隻是10美元,唯有巴菲特例外,他認為與極其渺茫的成功率相比,這筆保費太高了,相當於賭博。朋友不理解巴菲特為什麼如此吝嗇,巴菲特對朋友說:“假如你們認為在小事上可以沒有準則,或許在大事上也會沒有準則。”

另一方麵,要對企業家感興趣,多看多聽,多學企業家方麵的知識理論技能,多思考一下企業家會關心什麼,思考什麼,然後去關心這些企業家關心的問題,思考企業家思考的問題。從心態知識、理論、行為方式上時時刻刻按企業的標準要求自己,逐漸讓自己從內到外轉變成一個企業家。

在投資的過程中,買入、賣出、持有的各個決策過程中你的決策依據、決策過程都按企業家的標準來決定。你買的時候,哪怕隻買一股,你也要把它當成你一個人買下了這家公司來對待。你在這種背景下來思考該不該買,賣的時候也一樣。當你真正地建立了企業家的心態之後,長期投資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困難和障礙都ó刃而解,企業家如何選項目,你就如何選股,持股不堅決時你就想想企業家的長期甚至終生經營。形成企業家心態是長期投資的基本功和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