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學會收支平衡,享受高品質生活——20幾歲要懂點理財經濟學(3)(2 / 3)

2006年年底,某調查機構發布了一個關於信貸消費的報道,他們在北京、上海、廣東對15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這1500名大學生當中,有30%的人表示他們要在畢業後5年之內買房子,有20%的人表示要在畢業後5年之內買汽車,他們大都選擇以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購房、購車。可見,信貸消費的人群在未來會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當前信貸消費已經成為了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信貸消費的行列。比如說買車、買房及買一些消費品,都會采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實現。“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這種消費方式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但是有些人卻由於過度負債消費,成為了房奴、車奴和卡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負債的現象進行係統、深入的分析,引導人們對債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以免人們在信貸消費的同時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經濟學上通常把債務分為兩類:一類是良性債務;一類是不良債務。所謂良性債務,就是你可以自己控製的負債,如生活費、娛樂費、子女教育費等。以買房為例,就是如果個人購買住房(自己居住)向銀行貸款,月還款金額不超過月收入的30%,這樣的債務就屬於良性債務。如果購房人的還貸比例達到了月收入的50%,在這種情況下,對購房人來講就不具備財務的彈性,一旦收入減少,就很容易使購房人陷入財務困境。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房奴,就是因為他們每月的還款額嚴重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支付能力。如果能夠將還款額嚴格地控製在月收入的30%以內,就會在住上自己房子的同時,在財務上處於一個安全的境地。30%和50%之間就給自己留出了足夠的彈性,不至於因為收入的變化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因此,我們說購買住房,將還貸比例控製在月收入的30%以內,是一種良性的債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貸款購買房子後,每個月向銀行支付月收入10%~30%的還款額,他們心安理得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裏。而如果超過了30%就成為了非良性債務。

債務一般說來並不是好東西,所以有句俗語說:“無債一身輕。”所以很多人都害怕承擔債務,這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但是正如沒有壓力就會沒有動力一樣,一個人完全沒有一點債務,有時也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債務有好的債務和壞的債務,好的債務能增加你的收入、現金流、淨資產。比如你去貸款購買一個住房,或一個商鋪,然後用於出租,如果你每個月可以收到的租金和你每個月向銀行支付貸款的本息和之間,存在一個合理的安全空間,那麼這就是良性債務。

8.你的負債是否“過了火”,理清自己的債務負擔

負債應當遵循“28/36定律”,也就是每月的家庭負債不應超過月收入的28%,而所有的負債,則不應當超過月收入的36%。

——曾誌堯(亞洲財富管理專家,台灣理財暢銷書作家)

有一個故事曾經很流行,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

中國老太太一輩子都在攢錢中度過,目標就是要搬出自己破舊的房子。經過數十年奮鬥,最終她買下一所屬於自己的新房子,然而還沒來得及搬進去她就不行了,臨死時她幸福地說:“終於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中國老太太無牽無掛地走了。

而那位美國老太太在臨死時也幸福地說:“終於還清了房屋貸款。”同樣也是無牽無掛地走了。不同的是,那位美國老太太雖然在還貸款中度過了一輩子,但是也住了一輩子好房子。

這個故事代表著中美兩國不同的消費觀,它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媒體和開發商都用這樣的故事來教育中國買房人要花明天的錢來圓今天的夢,現如今,這種差別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已經不大。在中國,已經有“城市新貧族”和“百萬負翁”等說法。“負翁”是對負債消費人士的一種戲稱。調查表明,現在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錢”,48%的人不為自己成為“負翁”擔憂。社會學家分析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觸摸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超前消費已水到渠成地來到中國都市居民身邊。大到商品房、汽車,小到家電,年輕人都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買了再說。

到了2008年,也許連上帝都沒有想到,“美國老太太”的住房出問題了,住了數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銀行收走了。曾經的“美國老太太”們怎麼了?由於出現了次貸危機,麵對這樣的金融災難,美國老太太終於哭了,因為不僅她的房子要被銀行強行收回拍賣出去,還要背負一身的債務,奮鬥了一輩子,由於自己的超前消費,由於自己的高債消費,現在是自釀苦果,到了老年時候卻是兩手空空,一身債務,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