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非常矛盾,常因父親過分的節儉而心疼地責怪他,但對兒子的過度消費雖然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其實,王先生在這裏就遇到了一個經濟學問題——節儉悖論。
節儉悖論告訴我們:節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個國家加大儲蓄,將使整個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也就是說,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隻有社會每個成員都盡可能多地消費,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穀,邁向更加充分就業、經濟繁榮的階段。
在經濟學中,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就對全體有益;在有些情況下,社會成員個人的精明可以是整個社會的愚笨。解決節儉悖論的這一現實存在於經濟是否處於蕭條的水平這一問題之中。在一個古老的社會中,我們總是處在充分就業狀態;因此,我們把國民產品用於當前消費越多,可用於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如果產出可以假定總是處在其潛在水平,那麼傳統的節儉理論就是絕對正確的,即從個人和從社會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節儉悖論的存在,是有它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定條件的,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如此。
總之,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節儉和消費的問題,關鍵是要把握住一個度。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並不是不去消費;而消費也不是奢侈地去浪費。我們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費,也要理直氣壯地反對盲目消費。刺激國內消費是必需的,因為隻有增加消費量,才能真正拉動經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對於個人來說,“節儉悖論”也同樣適應。一個人過於節儉則就可能會隻想著如何去省錢,而不是去進行適當的消費,進行合理的投資,最後隨著物價的過快上漲,必然也會成為一隻失敗的蜜蜂。當然,如果過度消費則會沒有資金去進行投資,也會不利於自己的生活。所以說,“節儉”是一個適度問題,一定要把握好個中的度!
6.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方式,有些錢一定要花
投資就是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使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資產獲得未來的增值。而消費則是通過花費金錢來滿足一定的物質與精神需求。
——約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
有一天,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覺得他的朋友唐某有點怪。他說:唐某賺錢不少,但是有一次他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都嫌貴,猶豫很久,最後卻沒有買。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盤,6張光盤賣到天價1500元,唐某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塊的演唱會門票嫌貴,而卻毫不猶豫地去花1500元買幾張光盤呢?
這個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聽到一個經濟學家告訴他消費與投資的區別時才明白:一般人在消費前,都不會考慮自己的消費行為出於什麼目的,而學過經濟學的人在消費前則會考慮自己的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還是“消費”行為,並以此為依據來決定是花錢進行這項活動還是停止。唐某正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裏,唐某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一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還是“消費”行為?
買光盤花的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因為光盤增長了唐某的知識,讓他更有知識,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他能夠運用新學的知識,賺取更多的錢,是有很大的收益的。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而有些人收入雖然不高,但是卻將大部分花費在“投資”行為中,為日後積累了取得高收入的資本。花在“投資”行為上的錢,沒有落在別人手裏,最後還歸自己。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購買了一套房。乙去買了一輛“奧迪”。5年後,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乙的二手車市值隻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曆,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隻是轉移在了房子裏,以後還是都歸自己。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卻是一直在增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