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學會收支平衡,享受高品質生活——20幾歲要懂點理財經濟學(2)(2 / 3)

總之,月光族想要擺脫月光光的生活現狀,就一定要合理掌控自己的消費,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想著以後的生活,多為將來做打算,努力做到對自己吝嗇一點,學會節儉儲蓄,然後再適當進行一些投資,就可以做到穩定地理財。

5.錢袋太緊或太鬆都不好——你懂得“節儉悖論“嗎

節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和產量、就業增加。

——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

《孔子家語·觀鄉射第二十八》記載:子貢(端木賜,字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譯成現代漢語,大體意思如下:有一次,子貢參觀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禮,回來後拜見孔夫子,孔夫子於是問子貢說:“賜,你覺得快樂嗎?”子貢答道:“一國的人都高興得像發了狂似的,可是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可快樂的。”孔子微笑著說:“百日的勞苦,一天的歡樂,這是君主的恩澤,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啊。每日緊張勞苦卻不休息,就連文王、武王也辦不到;而隻放逸享樂卻不努力,文王與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夠勞逸結合,有緊有鬆,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啊!”古人認為“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太緊與太鬆都不行。這個道理用在經濟學上,同樣適應。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群體的衰敗。

蜜蜂的故事說的就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叫“節儉悖論”。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最早提出這種理論,也稱為“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個家庭能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那麼這個家庭往往可以致富。

但是,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收入的理論,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裏蘊o著一個矛盾: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但是如果一個家庭隻儲蓄不消費也將不利於家庭的擴大再生產。

王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級管理人員,收入豐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王先生卻常常因兩個人的花錢而生氣,一個是他的父親,另一個是他的兒子。這生氣不是因為別的,卻是因為父親的過分節儉和兒子的過度消費。所以說,消費不應該過度節儉,應該張弛有度。

王先生的父親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雖年已七旬,但勤儉的習慣卻一直未改。為了節省一點電費,他看電視時是從來都不開燈的,空調從裝上到現在都幾乎沒有用過。當王先生因此而說幾句時,他的父親總是說:“咱住在二樓這麼陰涼,如果再開空調,浪費電不說,涼得也實在讓人受不了。”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先生專門給父親買了一盒蚊香,讓他記著晚上睡覺前點上。可他的父親總是說:“不點也罷。過去在農村,有誰點蚊香?人睡了自然就會睡著,這麼大個人還在乎蚊子咬?”為了能免費理發,他的父親能從城西步行到城東找義務理發攤兒。為了省錢,他的父親不僅堅持自己蒸饅頭,而且很少買菜,常常是逛菜市場時順便就撿上一些菜回來。父親過生日時王先生說到飯店裏去吃頓飯,可他卻說:“還是在自己家吃實惠,割斤肉,淤點兒麵,比去飯店吃強多了。”

與父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先生的兒子。為了玩遊戲,硬是讓他媽給買了一台好電腦,遊戲光盤一買就是好幾盤。想彈吉他,就讓他媽給買了一把吉他,還專門請了老師教他。到了夏天,兒子進門就開空調,冰箱裏好點的冰糕都是為他準備的。早上他動不動就要去喝兩三塊錢一碗的羊肉湯。中午和晚上沒有肉他是不會動筷子的。就這還不算,雙休日他還總要王先生帶他去飯店裏撮一頓。對此,王先生沒有少說兒子,可是兒子卻振振有詞:“現在提倡消費,國家領導人都說要擴大內需,我們應該響應黨的號召,為社會多作貢獻。而且,您和我媽的收入也不應該在乎這點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