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加了解,胡亂投資。操作任何理財工具除了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外,相當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是有的投資者對理財工具的基本知識和運行規律一無所知,看到別人賺錢就心動,結果盲目入市,把幾年來的積蓄都填進無底洞。
四、隨意透支。生活中總是存在各種誘惑,導致我們衝動性購物、電視購物、分期付款,造成我們隨意透支,結果最後成為天天為貸款而操勞的“奴隸”。
五、肆意擴張信用。信用卡越來越方便,所以很多人都有好幾張信用卡,從卡中套現,超前消費。據新聞報道,廣東地區的某些中介公司甚至承諾消費者可以套現十餘萬元。花的時候的確是很過癮,但是還的時候沒有能力就會抓瞎。所以,使用信用卡是緊跟時代潮流,但是濫用則無疑於將自己置於死地。
無論如何,年輕人涉世不深,經濟能力也相對薄弱,並且要為將來作打算,所以就更需要進行理財。而年輕人的財產大都以工資、銀行存款等流動性比較大的資產為主,所以更需要學會控製自己的經濟狀況,駕馭金錢,為以後過上美好的生活而準備。
3.先求穩再求好,沒有錢更要理財
富貴險中求,險的前提是有穩定的基礎。
——俗語
在台灣有這樣一項調查:如果每天少喝一±市價90元(台幣)的拿鐵咖啡,20年就可省下約65萬元。這種省小錢存大錢的道理非常適合現代的年輕人學習,因為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當然必須先存下一筆資金作為本錢,接下來才能談投資理財。20幾歲的人因為剛剛開始工作,大都沒有太多的錢,所以通常會認為自己根本沒有理財的必要,總是有一種陳舊的觀念:理財是有錢人的事,與自己無關。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正因為沒有錢,所以才更需要理財。當然,我們所說的“沒有錢”並不是指沒有收入,而是指沒有節餘的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其實理財和有沒有錢,錢多錢少沒有什麼關係。因為理財是一種觀念,錢少有錢少的做法,錢多有錢多的做法,沒有錢來理財,正是想要通過理財變得有錢。
20多歲的年輕人正是金錢積累和經驗積累的年齡段。經驗的積累需要不斷地工作與學習,而金錢的積累則需要通過理財。所以我們從現在就要開始理財,不要在乎是不是有錢,或者錢多錢少。因為這是你能最終變得富有的第一步。投資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可以投資。粗略的算法就是把每月的收入減掉支出所得,結餘就是可投資的金額。換句話說,隻要每月剩下的錢愈多,可以拿來投資的金額愈大,達成預設目標的時間也愈快。剛剛工作的社會新鮮人,平均月薪扣掉基本生活開銷,每月剩餘的錢並不多,所以最好從節約做起。
因為沒有多少錢,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就更“值錢”,所以要理財就更要先求穩,再求好。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要先學會走再學著跑。穩是好的基礎,隻有先穩住了,才能好。
因為社會經濟變動快速,市場變化瞬息萬千,要將“實際”財富價值因市場變化受到的衝擊影響降到最低,使“實質”財富穩定增長,便要先求穩再求勝。無論進行什麼投資,切忌一味追高殺低,盲目追隨市場大流。畢竟每個人的自身處境、資產狀況都各不相同。對於在投資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年輕人來說,不妨在資金量允許的情況下,試著將資產配置分為兩大塊:
一是“交易部分”。這塊資金可以用來進行短期波段操作,可以承受較大風險,占整體投資組合比例控製在20%到50%為宜,具體比例可以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來設定。投資對象也可更多地針對風險收益較高的產品,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
另一是“核心部分”。投資目標是追求資產的穩健增長,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朋友而言,此部分內容尤其需要重視。建議中長期持有一些收益穩定的金融產品或者是分紅型產品,如債券、配置型基金、分紅型基金等,可以追求細水長流的穩定績效。
這樣配置資產,還會方便投資者做好風險適時監控,為自己的理財之路打好穩固的基礎。處於不同資金部分的風險監管要求不同,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定期對投資對象以及資產獲利情況進行梳理。一方麵,要注意不同資金部分總體風險水平的控製;另一方麵,要從投資產品的獲利情況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來決定是否需要在比例上或者投資對象上作一定的調整。
此外,投資者還可以為兩部分資金分別建立一定的投資組合,或者再為每一部分精選出核心投資產品以長期持有。因為長期投資不僅能夠利用複利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且自己精選出來的核心投資產品也必然是更加穩定的,所以就更易於穩定地積累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