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會收支平衡,享受高品質生活——20幾歲要懂點理財經濟學(1)(2 / 3)

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比理論論證複雜得多的可能性。大多數時候,世間萬物並不是理論與理性所能夠完全囊括的。所以,年輕人如果想讓自己的理財行為變得理性,就要通過各種學習不斷地武裝自己,這樣的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是一個真正的理財能手了。

2.量入為出,是駕馭金錢的開端

消費應該以收入為標準,理性消費,量入為出才是長久之道。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NicolasBaverez

《禮記·王製》中有這樣一段話:“塚宰製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製國用,量入以為出。”也就是說,宰相在製定國家開支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在歲末收上各種賦稅糧穀之後,根據收入的數量來決定支出的限度。這句話後來演變為一個成語——量入為出。它在中國古代政府製定經濟政策時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國誌·魏誌·衛覬傳》就說:“當今之務,宜君臣上下,計較府庫,量入為出。”而朱東潤所作《張居正大傳》中也寫道,“量出為入,正是(張)居正在財政方麵的作風”。

由此可見,量入為出作為一種經濟思想,在曆史上曾經長期而深刻地影響我國財政政策。這種思想不但在治國方麵適用,也可應用於家庭或個人理財當中。我們知道,《紅樓夢》中賈家的榮寧二府,排除政治鬥爭的因素不說,在經濟上,就是因為非但沒有量入為出,反而寅吃卯糧,結果導致了這個家族的衰敗。而我們初中學過的課文《草地晚餐》中,朱德總司令所說的“寧可頓頓缺,不可一頓無”、“有了一頓充,沒有了敲米桶”更是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不能量入為出造成的危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20幾歲的年輕人由於剛剛離開學校,剛剛有了自己的收入、在經濟上擁有“自主權”,往往沒有“量入為出”的觀念。比如23歲的小周,他是一個剛剛踏上工作崗位3個月的職場新人,月薪2000元,大部分的收入用於房租、在外吃飯、泡吧。日子過得很瀟灑,但是他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工作3個月至今沒有任何積蓄,每到月底,小周看看空空的錢包,想想自己的將來,就開始為自己不久後買房、買車、成家並擔起養家的重任而煩惱,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像小周這樣20幾歲的人所處的階段正是家庭成長期。所謂家庭成長期是指工作至結婚的一段時期,是未來家庭的積累期。在這一時期,每個人的經濟收入都比較低且花銷較大。小周現在收入不高,但收入預期卻很好,所以說,像小周這樣的情況,建議處於此階段的他按照先聚財,後增值,再購置住房的順序,調整自己的理財計劃。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先要學會量入為出,控製自身的經濟狀況,從而駕馭好自己的個人資產。

一般來說,個人資產通常可以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是一些較不容易轉化為現金的資產,比如房地產;流動資產則是指一年內可以轉化為現金的資產,如工資、銀行存款、債券基金等。無論對於誰來說,理財首先要從自身開始,從控製自身的經濟狀況開始。對於20幾歲的人來說,擁有固定資產的人非常少,所以要控製自己的經濟狀況,主要是控製自己的工資以及銀行存款,根據自身的收入狀況製定消費計劃——比如住房租為多少的房子、吃什麼標準的夥食、穿什麼檔次的衣服、買什麼牌子的手機、一個月打多少錢的電話、上多少錢的網;在自己的收入範圍內,安排每月支出的數額,並有計劃地進行儲蓄——哪怕每個月隻存200元錢。我們可以算一下,如果每個月少花200塊錢,一年就會節省2400塊錢。而如果把這2400塊錢用來進行風險小的投資,那麼一年能夠賺的就不僅僅是2400元。因為隨著時間的增長,錢也會再生錢,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也許沒有很多的錢,但是每個月多省出200塊錢來是不成問題的,如果能用來投資,那就不僅僅是節省200元了。

有人月入幾千,買房買車;有人月入上萬,卻借債度日。當養成這些習慣之後,就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財產狀況了,也就會合理地進行消費與投資,為將來的人生做好財產準備。

控製自己的金錢不僅要從縮減開支,做好財務預算幾個方麵注意,還要在進行投資時小心謹慎,不要掉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因為年輕人的經驗少,對投資理財更是了解得不足,所以常常會讓居心叵測的人鑽了漏洞,所以一定要小心防範以下幾個漏洞:

一、妄想高利潤。人的本性是“貪婪”的,幾乎很多人都曾經幻想過一夜暴富,坐擁高利。於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利用這項人性弱點,用“以小博大”的誘惑來欺騙年輕人。所以一定要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想要賺取高額利潤,極有可能血本無歸。因此,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比較實在。

二、不懂得變通。社會經濟環境在不斷變化,過去的生活模式也許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經濟環境了。如果不懂得變通,隻知道將錢存在銀行裏,一旦遇到通貨膨脹,就很快會變成新一代的“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