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薩勒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評估、追述經濟活動時有一係列認知上的反應,通俗點來說就是人的頭腦裏有一種心理賬戶,人們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卻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
有一次,某人和他的妻子到澳門旅遊,一天晚上他在旅館輾轉反側,突然看到地上有五個一元的硬幣,恍惚間他感覺到15這個數字在硬幣間一閃而過。某人認定這個數字能夠帶給他好運。於是他穿戴整齊出門,去附近的賭場賭博。這次他賭的是數字,他選擇了數字15,然後用5元錢硬幣作為賭注,輸了就賠進去,贏了就得到35倍的數量。果然,15這個數字很神奇,他一上桌就給碰上了。於是他更加認定15帶給他的魔力。他繼續下注,一次又一次地,小球像裝了吸鐵石一樣往15這個區域跑。他的錢從5元到175元到6125元,最後到了750萬的時候,賭場的老板不願意了,就不再讓他繼續玩下去了。某人正在興頭上,當然不肯就此罷休,他揣著剛剛賺來的750萬去了附近的另一家賭場,玩一種類似的賭法,他依舊選擇15作為自己的幸運數字。結果這次這個神奇的數字一次也沒有中,某人輸得分文不剩,最後隻得沮喪地回到旅館。此時妻子正著急地在樓下等候著他,見他回來忙問他上哪兒去了,他說去賭博了。妻子又問他是不是輸錢了,輸了多少。他回答說:“還行,就輸了5塊錢。”
事實上,他輸的遠遠不止5塊錢,他輸的是750萬!賭博賺來的750萬和工作賺來的750萬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很顯然,他並沒有把賭博贏來的那750萬當作自己的收入看待。賭博贏來的錢在他的心裏專門被放在一個賬戶。他們沒有把這個賬戶中的錢跟工作掙來的錢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所以,即便是輸掉了,也沒怎麼覺得心痛,最多隻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罷了。
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經濟決策都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心理賬戶和經濟學意義上的賬戶最大的概念上的不同是: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塊錢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你是撿來的一塊錢還是你掙來的一塊錢或者是得獎贏來的一塊錢都是一樣的,對你而言,你的總財富都多了一塊錢;同樣,你丟掉的一塊錢和你用掉的一塊錢或者被偷了一塊錢也是一樣的,你的財富都少了一塊錢。
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和效應,在兩種等價的情況下正常人往往會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斷和決定,離理性有很大的差距。首先,通過閱讀本篇的內容,你已經對心理賬戶所導致的欠理性行為誤區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錯誤的存在正是改進和避免錯誤最好的辦法。同時,你要知道,錢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和買彩票中獎得到的錢,如果數值相同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應該在有了“意外之財”的時候大手大腳,也不必對自己的辛苦錢看得太緊;對於大錢和小錢也應該一視同仁。這個方法的本質就是換個角度思考,考慮如果自己處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時會如何決策。
20幾歲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把應該節省的錢花掉了,或者把應該花的錢省了下來,這都是不好的消費行為,所以每個人都要分清自己的“心理賬戶”,不要因為心理的原因,把錢分為“三六九等”。
11.年輕人太容易被“忽悠”——小心商家的“激勵”陷阱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在經濟學研究中,激勵起著中心作用。一個經濟學家甚至提出,整個經濟學的內容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其餘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格裏高裏·曼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