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做待宰的“冤大頭”,把錢花在刀刃上——20幾歲要懂點購物經濟學(2)(2 / 3)

5.信息不對稱,是讓你上當的“罪人”

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蜂擁而來,當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五千軍士,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二千五百軍士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收城鋪。打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而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自飛馬上遠遠望之,見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馬懿頓然懷疑其中有詐,立即叫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急速退去。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孔明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諸葛亮說,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隻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去,必為之所擒”。

這是《三國演義》中廣為傳頌的空城計。實際上,在這個故事中包含了一個經濟學中的重要原理——信息不對稱原理。司馬懿隻知道自己的兵力,而不知道諸葛亮的兵力;而諸葛亮則既知道司馬懿握有重兵,也知道自己手裏沒有一個兵丁。他的信息是完全信息,比司馬懿擁有更多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完全是諸葛亮“製造出來的”。

司馬懿想,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做險事,隻有設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鎮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時,司馬懿覺得“退”比“進攻”更合理,或者說期望效用更大。於是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後退而去。結果是諸葛亮得以逃脫。司馬懿對局勢的判斷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對諸葛亮的判斷是基於以前的認識,基於自己所擁有的所有信息,但是因為他的信息並不完整,雙方信息不對稱,所以才會讓諸葛亮的空城計得逞。

信息不對稱原理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這一現象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的關注和研究,它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事實上,這種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從看病、買保險、買房到日常的購物都存在許多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作為理性的消費者一定要明白信息對稱對自己的重要性。

王先生買了新房,需要進行高檔的裝修。他以前也幹過裝修之類的活,對於裝修材料的使用和選擇裝修模式懂得一些,王先生向裝修行要求要用石膏造型進行裝修,裝修行說這種裝修需要5萬元,王先生問為什麼這麼貴,裝修行說是他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尺寸,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價錢還是降不下來,最後,王先生提出要看有關裝修的檔案材料。麵對這樣一個有錢又懂些行的客戶,裝修行想了想,覺得失去他還是比較可惜,於是拿出裝修的檔案材料給王先生看,又一起商討改進裝修的計劃,最後,又經過討價還價,價錢被壓低到了35000元,這樣,裝修行隻能賺12000元。而同樣地,如果王先生不懂裝修,並且裝修行也不給他看材料,裝修行最多可以賺到27000元,最少賺的也要多於12000元。可見,信息不對稱對於消費者來說影響是多麼大。

人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並不是說,這次喝了假“茅台”,下次就一定能夠辨別茅台酒的真假;而是說,人們總會記得,他們是從哪裏,從誰那裏買的偽劣產品,下次不會再到那裏去買了。對於一般人來說,具有“信息不對稱”性質的商品的真假優劣不好辨認,可是賣這些商品的人卻好辨認。因此人們可以通過對人(或由人組織的企業)的品質的辨別來辨別商品的品質,曾經利用信息不對稱欺騙過別人的人,他所賣的商品是假冒偽劣商品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一直童叟無欺的人,我們就更有把握認為,從他那裏買的東西貨真價實。

我們常常在買了東西,等對這件東西的綜合信息有了相當的了解之後,才大呼上當。之所以上當受騙,不是因為自己的智商問題,而是因為自己對商品的信息不完全掌握,因此而被商家欺騙。所以說,每個人都應當充分了解商品的信息,對商品進行綜合的了解,之後再去購買,不僅能夠以更低的價錢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還會避免上當受騙。

6.大商場為什麼總在打折促銷——懂得什麼是“成本控製”

節約一分錢,等於生產一分錢。

——英國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