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自己掌控加薪的按鈕——20幾歲要懂點人才經濟學(1)(3 / 3)

那麼,具體到個人,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專業呢?應該說,許多人在專業選擇上出現了很多失誤,給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據一份對上海10所大學在校生的調查顯示,竟然有65.8%的學生對自己所選專業表示後悔。此外,對100個工作半年到3年的職業規劃谘詢案例進行統計後發現,竟然有高達75%的人因大學專業選擇失誤導致職業定位不清,遭遇發展瓶頸。

歸根結底,沒有永遠的冷門,也沒有永遠的熱門,一切都是隨著社會市場的變化而變化著。選擇專業不要太拘泥於冷門與熱門,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將來最想做的,才是上上策。要知道,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在自己熱愛的行業深入鑽研。試想,假如你有著紮實的理論知識、高深的業務能力和嫻熟的交際能力,那麼,無論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做的是哪個行業,最終都會有所成就。

一技之長,立身之本,這是人們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學習什麼技能,進入何種行業,卻並非易事。麵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熱門不熱”與“冷門不冷”的變化更為擇業增加了難度。其實,一個人才,隻要有著進取的熱情、紮實的技能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無論選擇什麼專業,都會有所成就。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3.你為企業帶來了什麼——勞動價值

如果你不想工作,你就必須有一大筆錢;如果你想有一大筆錢,你就必須工作。

——托馬斯·謝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勞動是人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本質特征,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並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勞動是指人的體力和腦力的付出,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一切人類社會主要物質財富價值的來源。

勞動的價值就是指勞動所產生的價值,也就是個人勞動被社會承認和接受的部分。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總體,個體勞動必須轉化為社會勞動,隻有轉化為社會勞動的,才有價值。如果個體勞動不能被社會承認,不能對社會產生影響,這就是一個絕對孤立的勞動,是與他人和社會不相幹的勞動,因而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就比如,一個人挖了一個魚塘,買來一些小魚養殖,但由於養魚技術不好而導致所養的小魚全部死掉了,這個人的所有挖魚塘、養魚的勞動都是無效勞動,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又如,一個人寫了一部小說,拿到出版社想出版,但由於寫作質量等諸多問題,出版社都不願出版,其勞動的價值也就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

勞動所得一般是指因勞動付出所得到的物質性回報,包括物質資料和貨幣等形式的回報。要取得物質性的勞動所得,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中的一個:一是必須是從事物質性勞動,取得物質性勞動成果;二是與他人進行勞動交換,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自己不能生產的其他生活物品。但是,人通過勞動不僅取得物質性的勞動產品,還可能取得非物質性的勞動產品,如知識、經驗等。

我國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按勞分配中的這個“勞”包括勞動的質和量,一個人的勞動價值首先取決於本人勞動的質和量,即這個人所從事的勞動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也就是取決於個人的人力資本價值。簡單勞動是不需要多少知識和技能,不用培訓,隻要有體力就可以幹的活,幹一般的農活、搬運等工作就是簡單勞動;複雜勞動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才能從事的工作,像會計師、工程師、技師、大學教授等工作就需要相當的知識水平和技能。一個人勞動的複雜程度取決於其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小,人力資本價值大的人,可以從事更加複雜的工作,其勞動的質量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勞動價值首先取決於其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小。而決定人力資本價值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多少。所以,上過大學的人一般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勞動價值更大,工資更高。勞動的質和量還取決於個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努力工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其勞動的質和量都比較大;反之,沒有努力工作,懶懶散散,工作不負責,盡管其人力資本價值比較大,也有可能勞動價值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