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倍增的社會裏,職業生涯停步不前就意味著倒退。內卷化對每一個人的資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時間、精力和意誌。隻有充分發揮自我的力量,改進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內卷化的泥淖,為個人的職業開拓出新天地。
2.擇業時,“熱門”是不是一定比“冷門”更好?
我不去尋找好運——我就是好運!
——沃爾特·惠特曼(美國著名詩人)
小張即將畢業於某名牌大學,所學專業正是時下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在人山人海的招聘會上,他信心滿滿地去求職。然而,在先後遞交了幾十份簡曆並經曆多次麵試後,他卻沒有結果。不僅如此,他還發現其他同一專業的學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小張疑惑不解:計算機不是熱門專業嗎?為什麼會出現求職難的問題?
確實,雖然這兩年IT行業看上去非常熱門,但是現在很多大學的計算機本科畢業生都難以找到飯碗。這是因為當前人才市場上並不缺乏一般的計算機人才,缺少的是高級、頂尖的IT人才。另外,前些年計算機人才走俏,人們一窩蜂地選擇這個專業,並且各個學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造成這方麵人才越來越多,龐大的畢業生數量使得整個就業形勢都受到影響,導致在家待業的畢業生越來越多。計算機,作為公認的熱門,已經出現了“熱門不熱”。
與之相對,某西部高校文學專業的大學生,所謂的冷門專業並沒有限製他們的出路。畢業時,有人在市電視台找到工作,有人當記者、教師、企業策劃,還有市場營銷——甚至有幾個大三時就和人簽約了。一位畢業生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初找工作時,用人單位並沒有特別在意我的專業出身,他們更看中的是你的溝通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除此之外,經過調查,近兩年曾經被認為供需較小的傳統冷門——地質學專業的學生也幾乎都找到了工作,另外,像港口航道與工程、海洋地質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很不錯。小語種專業,如韓語、日語、德語等,也都不夠用人單位爭搶。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機械、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也都很好。而在2008年7月,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農學專業的就業水平最高,達78.38%;被視為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曆史學就業率分別達到40.35%和51.85%。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上述就業情況讓我們感到了冷門專業已不再像昔日那樣被人冷眼相視;相反,它正以自身的優勢在逐漸升溫。
另據調查,我國現在已經有很多高考生第一誌願就報了冷門專業。人們傳統觀念上認為的社會需求相對較小的專業,如哲學、曆史、地質、海洋、氣象、農業、林業、勘探等,近幾年的報考人數都呈現出增加趨勢,這正是“冷門不冷”。
那麼,個人又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形勢變化呢?
在我國,有一種傳統說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專業選擇。在現代人看來,專業選擇早已不再僅僅是選擇未來從事的行業,更是選擇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個攸關發展前景、就業方向、興趣愛好的選擇。它已經成為人生規劃的第一步,特別是在近年來我國越發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
我們應該明確,從長遠看,人才對於市場,永遠是緊缺資源。但是,在市場上,人才同樣也受著供需規律的支配。供大於求時,某行業的人才求職就會受到影響;反之,供小於求,該行業人才就會成為搶手貨。一些曾經的熱門專業,比如新聞專業,在前些年,各類高校紛紛開設這一專業,由於招生太多,導致幾年後該專業就業不佳,已經成為就業“困難戶”。這就是由人才飽和導致的就業不易。目前,在人才市場最難找工作的是管理類專業,如工商管理、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都出現人才嚴重飽和的狀況,就業非常困難。那麼,冷門專業為何升溫呢?這裏麵同樣有一個供求規律的作用。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專家分析,冷門專業就業率上升,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學科的社會需求比較穩定。隨著擴招的增加,一些熱門專業學生人數增多,造成了供大於求的局麵。但一些冷門專業的學生人數卻相對比較少,競爭相對較小,所以出現了穩中有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