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比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3 / 3)

更詳細一點,我們假設在博弈的各個位置上都有大量參加者,再讓我們假設博弈的“平均規模”包含從n個群體中隨機抽取的n個參加者,並且各個純策略以一個穩定的平均頻率被相關群體的“平均成員”抽取。

由於在不同位置上博弈的個體之間不存在合作,因此,在博弈中,一個特定的n維純策略向量被采用的概率,應該是這n個純策略在一次隨機的博弈中各自被采用的概率的乘積。

納什由此得出結論:“代表各個群體的平均行為的混合策略形成了一個均衡點。”。

納什認為,通過推理分析,得出一次性選擇均衡策略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他甚至不需要參加者有關總體博弈結構的充分知識,也不要求參加者對其他參加者的行為或策略有判斷和預測,隻要求“參加者能夠積累關於各種純策略被采用時的相對優勢的象征信息,也就是,能夠了解各種策略被采用時好壞的結果,采取好的戰略,放棄差的戰略。納什認為,群體中的各個成員都按這一方式思維和行動,就會達到均衡。

用這個觀點來了解如何從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過渡,是非常有意義的,計劃體製過渡,決不是一次性的選擇行為,似乎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就可以實現的,而實際上是重複博弈和各種混合戰略的結果,隻要每個參加者在實際中真正感覺到市場體製比計劃體製好,逐漸會形成穩定的市場經濟的博弈規則,會符合理性的納什均衡。

生物的博弈進化論被稱作“進化穩定戰略”,假設一個所有成員采用相同策略的種群出現了隻有很少個體采用不同策略的變異,如果這種變異策略隻有較低的增值成功率,那麼該種群的大部分個體不會采用這種戰略,反之,這種變異戰略取得成功,有較高的增值成功率,這種變異戰略就會變得穩定,這是生物進化的動態邏輯過程。

實際上,體製轉換也可以看作是進化的穩定過程,其得益率當然不同於生物的較高的增值成功率,而是經濟實績和經濟成長率等等,當群體中某些成員體製轉換成功,產生實效,人們往往會去模仿,出現穩定的進化過程。

在博弈進化論看來,體製轉換主要是學習、完成、仿效和累積經驗的過程,這是很有意義的。

四、共同的知識

在前麵,我們已經知道,製度無非是博弈均衡,製度無非是博弈規則。

在博弈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博弈均衡規則的形成是同人們共同知識的進化分不開的。

博弈論中所說的共同知識,同我們所說的共識和共同的信仰是不同的。計劃體製往往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礎上的,在博弈論的觀點來看,市場體製則是在建立共同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弄清博弈論中的共同知識概念十分必要。

在博弈論中通常會舉一個“髒臉問題”的故事來說明共同知識的概念,現在假設有三個人,每個人的臉都是髒的,如果你分別問三個人是否臉髒,他們都不能回答你,因為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臉。這時,你隻要說一句,你們三個人肯定有一個人的臉是髒的,這時,事情會立即發生變化。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雖然不能立即回答,但是,第三個人立即會回答,“我的臉是髒的”,隨後,第一個人、第二個人也會立即回答,自己的臉是髒的了。第一個人聽到你的提示後,如果看到其他兩個人的臉是幹淨的,他會立即回答,他的臉是髒的。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不能回答,可以判斷第一個人和第三個人有髒臉,但還不能得出自己的臉是髒的這一結論。據此第三個人可以肯定如果第二個人看到自己的臉是幹淨的,他立即會作出“臉髒”的回答,但是,他沒有立即回答,說明第三個人的臉一定是髒的。這時,第三個人可以立即回答,“自己的臉是髒的”。

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這種提示成了一種“共同知識”,共同知識不是某種信息,而是某種信息結構,涉及信息傳播和識別的方式。

在比較製度分析中,青木昌彥“把製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明顯和共同的因素——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理念。”(sharedbeliefs)

sharedbeliefs,同前麵說的博弈論中所理解的共同知識有關。這裏決不能把sharedbeliefs理解成某種共同的信念或共同的信仰,或某種共識。在博弈論中,Beliefs(理念)通常指決策者對不確定性的判斷,即決策者主觀認為的每種可能狀態是真實狀態的各自可能性大小,也可以說是“主觀概率”。在這裏,青木昌彥說的就是這種主觀博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