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比較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3)(3 / 3)

過了5年,哈耶克在《價格體係是一種使用知識的機製》中說,“從根本上講,在一個有關的事實的知識分散在許多人中間的體製中,價格能夠起到把不同的人們分散的行動協調起來的作用,如同主觀的評價幫助各個人協調計劃各部分一樣。”哈耶克正確地指出,在生產和技術結構不斷變化的社會中,信息分散在廣泛的個人中間,把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個計劃當局手裏,根據統計報表作出決策,容易導致失誤,市場和價格正是起了協調各生產者的作用。但是,究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為什麼出現無政府狀態,如何消除這種狀態,哈耶克則沒有涉及。

這場爭論持續了20多年之久,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這次爭論突破了把蘇聯二三十年逐漸形成的經濟體製作為社會主義惟一模式的框框,提出了各種可供選擇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開辟了用西方經濟理論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新思路,涉及到了以後在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製改革中許多現實的問題,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關於這次爭論的評述,我們還將在下一章進行探討。

(第三節)比較經濟學的新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經濟體製改革的任務,在改革中出現了曲折和反複,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比較經濟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不再限於“主義”的比較,而重視經濟實際運行的比較。最早係統地用現代方法取代“主義”方法的是J.康普曼和蒙泰斯的論文《論經濟體製的描述與比較》。他們主張避免先驗地按主義原則分類,而按經濟組織安排及其功能分類。在這裏,他們提出了經濟體製的概念,並且提出了經濟效果與經濟體製間的函數公式:即,經濟效果=f(經濟體製、經濟環境、經濟政策)。公式表明,經濟體製是決定經濟效果的最重要變量,而從經濟效果的比較中可以發現經濟組織安排及其功能上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找出改進體製運行的方向和方法。這種研究對比較經濟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使人們能夠實事求是地研究經濟體製的結構和功能,並且用經濟的實績來加以檢驗。可以說,當代比較經濟學的研究大體上都是按這個方向進行的。

第二,隨著意識形態障礙的逐漸消除,改變了戰前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研究彼此割裂的狀態。在這方麵,波蘭經濟學家蘭格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蘭格回到了波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研究各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問題。繼蘭格之後,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寫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一般理論問題》。他綜合分析了蘇聯二三十年代關於價值規律討論和西方在第二次大戰前關於社會主義計算問題的爭論,提出了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引入市場機製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接著,在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諸如亞·科爾奈、奧塔·錫克以及利別爾曼等一大批主張對傳統體製進行改革的經濟學家,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東西方的體製進行了比較研究,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第三,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取得了獨立,走上了經濟發展的道路,比較經濟發展已成為比較經濟學研究中新開辟的重要領域。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把經濟發展看作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必然伴侶,隻要實現了國家工業化(把大工業歸國家所有)和農業集體化,並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經濟就可以得到發展,並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到了60年代,不少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進入了停滯階段。有些仿效蘇聯發展模式的國家也沒有留下成功的紀錄。一些迷信蘇聯經濟發展計劃的學者也在改弦易張。他們發現經濟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涉及到經濟發展的階段、經濟結構的轉換、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國際貿易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既是經濟因素,又是社會、政治、文化因素,而各國和各地區在以上各個方麵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因而為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開辟了廣泛的領域。把經濟因素的研究和各種非經濟因素的研究結合起來,這是當前比較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