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的二元發展理論也研究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在1980年代,許多學者試圖將凱恩斯理論融入二元經濟發展框架。二元發展理論是研究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在吸收剩餘勞動力中的模型和理論,對研究中國城市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遵循一般的規律,城市工業和非生產部門(第三產業)可成為吸收農村人力資源就業的重要路徑。
2.蘇北經濟創新發展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實需要
蘇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是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蘇北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來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都是要以農民為主體的。提高農民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此,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蘇北經濟創新發展最核心的內容。
(1)建設蘇北城市經濟帶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增加。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是相互促進的統一過程,而城市經濟帶建設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通過區域非均衡發展政策使相對落後的蘇北經濟在相對較短時期快速發展。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蘇北經濟必然產生對人力資本的大量需求,而要滿足這一需求隻能依靠本區域的農村供給。因此,人力資源能否順利向人力資本轉換就成為蘇北城市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環節。隻有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才能為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從而推動城市經濟帶建設,實現經濟創新發展。
(2)農業產業化經營對高素質農民的需求增加。農業產業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雙層經營體製基礎上,進行農業生產規模發展的組織經營形式,是蘇北實現農業現代化、市場化、農民增收、農村富裕的最優化路徑。農業產業化項目生產的集中化、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特征,對農民自主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能否盡快把握多樣化的新知識、新技術,成為蘇北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民提出了高素質要求。
(3)勞動力區際轉移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增加。長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蘇北青年農民的價值觀念得到轉變,多數青年農民已不滿足於父輩束縛於土地和微薄收入的生活方式,而是通過區域流動實現個人收入的最大化和個人價值的提升。據統計,到2006年底,蘇北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為629.6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51.12%。2006年蘇北新增轉移人數40.30萬人,在城市獲得的收入成為蘇北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農民轉移過程中也顯現出一些突出矛盾,如轉移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大致為初中畢業,沒有接受培訓的比例過半。另外,蘇北的轉移勞動力從事農業的比例高於蘇南、蘇中,從事服務業及其他行業的比例低於蘇南和蘇中。蘇南、蘇中的轉移勞動力從事服務業最多,其次是工業和建築業;而蘇北的轉移勞動力從事最多的是工業,從事農業的比例也達到9%。因此,勞動力的區際轉移對文化素質和技術有較多要求,這也就增加了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增加。
3.蘇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困難
蘇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困難是投資不足。在開發蘇北人力資源的投資上,長期以來二元結構性特征十分突出。由於曆史的原因,國家、省、市將人力資本投資的重點放在城市,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導致城鄉人力資本差距不斷擴大,並因此而弱化了農村勞動力的相對競爭力,阻礙了農村經濟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1994年的分稅製改革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趨勢:一方麵,進一步將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責任推給中國農村的最低一級的地方政府——鄉鎮政府;另一方麵,財政權不斷上收,農村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日益枯竭。這直接導致蘇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困難。人力資本投資,有利於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增加人力資本存量,促進勞動者知識、技術、能力不斷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農村經濟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更快發展。因此,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江蘇省、蘇北各市地方財政對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投資,有利於農民減負增收,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