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製度
公共財政投入是蘇北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其數量逐年增長和成效顯著。著力推動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製度創新,是實現蘇北全麵小康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指標的發展目標需要。
(1)增加對農村生產發展的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創新公共財政對農村投入的使用機製。目前實行的種糧和農田基本建設公共財政補助,使蘇北農民享受到全國和江蘇經濟發展的成果。對這一惠農的公共財政補給辦法,宜實行按實際農地種植者不按承包者種植麵積補助辦法,以真正提高“務農”農民經濟效益。
(2)增加種植業“大戶”(家庭承包農場)進行科技培訓和蘇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公共財政扶持資金。主要用於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3)創新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製度。一是加大對蘇北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建立對農村學校的幫扶教育救助製度。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對重要文化活動和文藝產品給與公共財政補貼。加強鄉風文明活動設施建設。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支持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履行公共衛生服務職能,逐步將農村文化設施、科技服務、資源環境保護等納入公共財政的支持範圍。
(4)推進公共財政對蘇北農民生活寬裕轉移支付的製度建設。一是從製度上保障蘇北農民得實惠,享受江蘇經濟發展成果。二是建立蘇北農民生活寬裕得到省、市級公共財政轉移支付量隨財政收入增長而增長的保障製度。三是建立省、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對蘇北農民生活寬裕效果評價製度。
(5)創新鄉風文明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製度。建立確保農村公共服務體係投入的公共財政支持體係,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製。省級公共財政要將每年新增財力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公益性“產品”投入向蘇北農村傾斜,蘇北各級政府也要將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投入的增幅要大於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省級公共財政要充分發揮財政杠杆作用,對外地到蘇北舉辦社會事業的投資者給予投資補貼(獎勵)。
2.著力政府推動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行政發展和政府推動的製度創新
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蘇北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和支持蘇北發展政策的行政發展,使蘇北獲得政府推動後發優勢。江蘇省實施推動發展蘇北戰略,發揮蘇北地方政府推動作用應主要推動行政發展製度創新。
(1)完善蘇北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職能。建議在蘇北發展協調辦公室中設立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機構。可以在淮安市區設置蘇北發展政府協調機構,隸屬蘇北發展協調辦公室領導。設立相應機構,完善其職能,通過行政發展推動蘇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製度創新意義,其效果不可低估。
(2)完善省政府支持蘇北發展政策。政策創新是製度創新的核心,是有效推動蘇北發展的重要動力。實施蘇北農村信用社高於蘇南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額的政策,為蘇北農村發展相對增加資本來源。這就使蘇北農村獲得資本增長的政府政策創新的行政發展推動優勢。
(3)省政府對蘇北經濟薄弱市、縣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是對蘇北的“資本”投入。這種“資本”投入對於蘇北經濟發展具有加速作用,是蘇北獲得政府行政發展推動優勢。
(4)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政策。製定實施優惠政策,加強招商引資,鼓勵工商資本、外商資本和民間資本投資蘇北農村社會事業。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鼓勵城鎮有關部門和農村開展共建活動,扶持發展教育產業和文化產業,形成集體、社會、個人多元投入的新格局。整合、利用和管理好蘇北農村社會主義鄉風文明建設資金,保證重點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