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連鹽城市經濟帶。連鹽城市經濟帶由沿連鹽高速公路(國家沿海大通道的連鹽段)和立項興建的連鹽鐵路的連雲港、鹽城城市經濟,灌雲、響水、灌南、濱海、阜寧、大豐、東台等縣(市)的城鎮經濟板塊構成,具體包括連雲港、鹽城市區經濟,響水縣的小尖、響水、陳家港,濱海縣的通榆鎮,阜寧縣的阜城、新溝、溝墩、施莊,大豐市的三龍、新豐、裕華、南陽、大中、大橋、西團,東台市的五烈、東台、梁垛、安豐、富安、四灶、台南等城鎮經濟板塊。
連鹽城市經濟帶建設處於形成初期,2007年的總人口885萬人,GDP總額1482億元,但是其在江蘇沿海開發和連鹽鐵路(立項建設)建成運營後的發展潛力巨大,是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沿海經濟帶。
連鹽城市經濟帶是沿海開發中的沿海城市經濟帶的連鹽段。連鹽城市經濟帶建設對於協調江蘇南北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區域開發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不同等級政府、不同地區、不同利益主體,還需要協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沿海開發不是江蘇沿海地區都進行港口、工業建設與發展,而是根據區域經濟條件,實行不同的開發戰略,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環境、生態的破壞為代價。
(4)新淮城市經濟帶。新淮城市經濟帶由沿京滬高速公路和新長鐵路新沂至淮安段的淮安城市經濟,新沂、沭陽縣的城鎮經濟板塊構成。2007年總人口552萬人,GDP總額729億元。新淮城市經濟帶因新長鐵路和京滬高速公路建成營運而形成,其發展水平低於沿東隴海線城市經濟帶,但它是沿東隴海線城市經濟帶向蘇北腹地延伸的重要經濟帶。新淮城市經濟帶似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中位線”,呈南北走向貫穿蘇北腹地,並將“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空間結構經“中位線”“均勻”優化。新淮城市經濟帶是沿新長鐵路新沂至淮安段連接淮揚鎮鐵路的城市經濟帶向北延伸的蘇北部分,其潛在發展趨勢明顯。
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市區經濟板塊係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一級增長區域,沛縣、銅山、邳州、新沂、東海、贛榆、沭陽、睢寧、宿豫、泗陽、建湖、鹽都、大豐、東台等小城市(城關鎮)經濟板塊為二級增長區域,“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高速公路經過的非縣(市)政府駐地的城鎮經濟板塊,如雙溝、洋河、高流、唐溝、大廟、三堡、議堂、北溝、曲陽、錦屏、南城、小伊、王興、南馬廠、席橋等城鎮經濟板塊是三級增長區域。可見,“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不僅在地理空間上還是在經濟空間上都“均勻”分布於蘇北,極化著蘇北的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其相對區位優勢顯現。雖然現階段的“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發展較為滯後,但隨著淮安市快速交通體係的完善,尤其是規劃建設的淮揚鎮鐵路的建成運營,淮安城市經濟具有承接蘇南經濟輻射的“二傳手”區位後,“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將獲得快速發展並對蘇北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帶動作用。
二、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建設工程及其路徑
城市化和快速交通束推動著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空間結構優勢的形成。但是,“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中的城市、城鎮發展速度不快,從而製約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空間結構優勢發揮。因此,充分發揮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空間結構優勢,必須實施城市、城鎮帶建設工程,快速推進“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中的城市、城鎮發展。
1.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