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北“三角”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孕育和發展
城市化是工業化的伴隨物,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推動力。快速交通束建設是城市化的必然選擇,是城市經濟帶發展的基礎條件。蘇北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化和快速交通束建設,促進著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發展。實現蘇北經濟創新發展是江蘇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蘇北經濟發展的出路在於尋找到適應其經濟發展階段和與蘇南經濟相聯係的空間組織形式。因此,隻有優化蘇北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才能促進蘇北經濟與江蘇省域經濟的一體化和協調發展。
1.蘇北城市發展的特征
關於蘇北經濟發展空間組織形式的研究成果較多,如相繼提出了徐州都市圈、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等,但政策實施效果並不明顯。城市經濟帶是區域經濟重要的空間組織形式,加強城市經濟帶建設是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蘇北經濟空間結構演化處於極核式集聚發展階段向點軸經濟帶形成期過渡的階段,“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的特征初顯。因此,蘇北經濟創新發展必然要強化與上海經濟的聯係。江蘇沿海交通條件的改善(如沿海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崇海大橋、上海過江隧道及大橋、滬通鐵路立項建設),對蘇北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蘇北經濟空間結構演化處於極核式集聚發展階段向點軸經濟帶形成的過渡階段。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的一般規律是點-軸-網絡演化路徑。在由點到網絡的演化過程中,軸的延伸與擴展方向和點的開發次序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空間結構優化。蘇北經濟空間結構演化處於由極核式集聚發展階段向點軸經濟帶過渡階段,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等城市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同時,初步形成了沿東隴海線、沿連鹽通高速公路城市經濟發展“動力軸”(沿海城市經濟帶),尤其是沿連鹽通高速公路及新長鐵路鹽通段的城市經濟受到上海、蘇南經濟輻射作用逐年增強,呈現出綜合實力快速增長的城市經濟板塊集聚帶。
(2)城市之間的經濟聯係較弱,區域核心城市發展較慢。城市之間經濟聯係強度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向標”。參照引力模型對江蘇省13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係強度進行定量計算,其結果顯示蘇北城市相互之間經濟聯係強度比蘇南城市相互之間經濟聯係強度低。蘇北的區域核心城市尚需培育。雖然從經濟實力、交通區位方麵看,徐州城市具有較好的相對優勢,但其受蘇北空間中心區位缺失的影響,從而對蘇北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較弱。淮安城市與蘇北其他城市在經濟聯係上的蘇北空間中心區位優勢明顯,著力推動淮安城市快速發展,使其成為蘇北的區域核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空間經濟學意義。
(3)“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空間架構基本形成。從交通基礎設施支撐來看,蘇北已形成以徐連、連鹽、連淮、淮鹽、鹽通、徐宿淮等高速公路,東隴海、新長、宿(宿州)宿(宿遷)淮(淮安)鐵路項目(立項建設)、連鹽(立項建設)、淮揚鎮鐵路(規劃)為主體的快速交通束,“三角”型的快速交通束空間架構基本形成。尤其是淮安市規劃2010年新建淮安-連雲港鐵路,2020年規劃建設南京-淮安鐵路,對增強淮安城市與蘇北蘇南的快速交通聯係,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快速交通束的建設和完善,使蘇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經濟帶發展條件得到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