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被人們所忽視的是,包括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在內的美國總債務問題。2011年4月,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以2010年美國GDP數額為基準估算的結果為:美國國債數額是其100%,居民債務為91%,非金融企業債務為76%,金融機構債務為97%。
美國的一個民間機構專門開設了一個叫“美國債務鍾”(http://www.usdebtclock.org)的網站。進入這個網站的首頁,映入眼簾的是滿滿一個屏幕的數字框,除了列舉美國國債、美國各州債務和各級地方政府債務、美國個人債務等數據之外,這些數字框還列舉美國的各項資產。網站聲稱數據來源美國官方。該網站的有關數據顯示,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之前,美國總債務對GDP之比已經超過350%,其中私人債務對GDP之比在80%左右。隨著金融危機的全麵爆發,這一數據也進一步惡化。在該網站最中間顯要位置,列出了美國社會麵臨的總債務。在我寫作這一節時,該網站的該項數據為56.949萬億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在這方麵的表現比美國要強得多。在日本,盡管公共部門和企業大量負債,但居民部門卻是常年收入大於支出。
綜上所述,我們對美國政府還有多少空間可以通過財政刺激,來應付長達10年、20年的經濟停滯,深表擔憂。
除此兩點之外,克魯格曼所提的第四點“美國沒有房地產泡沫”已無須我們論證了,因為曆史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現在唯一可讓我們為之期待的,就隻剩下第三條“美國有優秀的公司管理機製”。如果這種治理模式能夠再次促成創新革命的發生,僅憑這一點就可以令美國乃至全世界走出蕭條。但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論述的,這種預期不容樂觀,目前美國政府的應對是一種典型的日本式應對,這種應對的危害就在於固化原有的產業模式。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歐洲。基於克魯格曼所做的上述預測,我們可以判斷,歐美國家在這場資產負債表衰退危機中,要想像日本那樣通過持續的、經常性的財政刺激,“賴”上10年甚至20年,怕是“殊為不易”了。
隻要是泡沫就必然要崩潰。2000年的經濟危機是互聯網引發股市泡沫破滅的結果;2008年的經濟危機則是由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所引起的。那麼,又將是什麼來造就下一輪的經濟危機呢?現下正快速累積的主權債務泡沫,將是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這一炸彈的引爆意味著下一輪經濟危機的全麵爆發。
致命的循環
被政治操控的經濟
至於未來的整體趨勢,我仍維持我在《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所做的基本判斷,那就是:目前是一個由謬誤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的最後瘋狂時期。在該時期內,世界各國政客的民粹行徑也將達到頂點。為了掌權,政客們迎合選民的手段將趨於極致。在該時期內,社會和經濟結構的問題不但不會被他們予以正視和調整,反倒會被予以強化——政府不僅不會告訴人們真相,反而為了博取選票,再次開動印鈔機,為日益惡化的債務支付賬單。
為什麼會得出這樣一種判斷呢?原因就在於經濟周期與政策的穩定和經濟政策的行為緊密相關。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經濟學者發現,在一些公共支出和價格的變化中,政治因素往往起到主要的作用。譬如,在奧地利,公共汽車票價在選舉前比選舉後調整得更為頻繁;在美國,社會保險金總是趨向於恰好在競選前,而不是競選後給付。
學者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公共支出很容易被選民觀察到且最為他們所關注。這表明,政客們想通過選擇特定政策工具操縱經濟以贏得選舉,如此一來就引起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耶魯大學史特林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Nordhaus)認為,在西方選舉製度背景下,執政者在大選年會經常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擴大自身黨派的政治經濟利益,創造短暫的經濟繁榮,提升勝選的概率。威廉稱這種因政治因素而產生的經濟波動稱為“政治景氣循環(ThePoliticalBusinessCycle)”。
然而,上述論述在米哈爾“卡萊斯基(MichalKalecki)看來顯然有些膚淺。這位有著猶太血統的波蘭經濟學家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提出了另一種極有影響的觀點。他認為,工人總是傾向於實現充分就業的,而事實上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也完全有能力促進實現充分就業,但要長期維持充分就業顯然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商人們不喜歡充分就業。失業的威脅消除之後,工人的自信心將提高,其力量隨之壯大,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議價力也將增強。因此,商人往往傾向於反對實現充分就業,一旦出現充分就業,他們會竭力勸說政府放棄維持充分就業的努力。政府在勞資博弈中的搖擺,決定了如下情況的出現:在經濟衰退和失業時,政府會為贏得選票而刺激就業,從而使經濟擴張以致繁榮。此後,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罷工、生產率下降,這時商人和資本家的反對加強。迫於壓力,政府放棄充分就業的政策,使經濟進入失業和衰退。於是,工人怨聲載道。接著,為了贏得民心,政府再次刺激就業,引發新一輪周期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