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實到非真實經濟周期
在這本書裏,霍特裏還進一步指出,常見的經濟周期有兩種不同的演變方式:
一種是外部衝擊。在這一點上,他顯然是繼承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外部衝擊或偶然事件說。唯一不同的是,在小穆勒的模型中,外部衝擊催生經濟繁榮,而霍特裏的觀察視角則恰好相反。他認為經濟的衰退,往往是因為某些外部因素所推動,進而造成一連串漣漪式的反應,其影響會從一個行業蔓延到另一個行業。但是,在初始的衝擊結束之後,這些波動就會減弱,或者有時會消失。對於這種波動,他將其稱為“真實的經濟周期”。
另一種則是內在的貨幣不穩定性。霍特裏相信貨幣體係具有內在不穩定性,他將因為貨幣體係內在不穩定性而導致的波動稱為“非真實的經濟周期”。
在這方麵,辜朝明也做出類似的劃分。他認為,經濟衰退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由於企業資產負債表問題造成的衰退”和“由於經濟周期造成的衰退”。他認為當發生前一類衰退時,企業的首要目標往往是負債最小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這個時候,降低利率令信用擴張的辦法不能刺激任何借貸活動。因為為數眾多的企業都正埋頭還債,以修複糟糕的資產負債表。從這點而論,辜朝明的認識無疑是正確的,單這個問題他確實把對了脈,可惜的是他沒能進一步去深究資產負債表為什麼會惡化這一問題,最後自然開出了一付糟糕的方子。當出現這種狀態時,他認為隻有政府主導的財政刺激才能改變經濟環境。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上一小節裏已有過討論。
至於另一種衰退,也就是“由於經濟周期造成的衰退”,辜朝明認為是適合於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理論的。那就是,那些身陷其中的企業,這時候的主要目標還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主。因此,這個時候貨幣刺激政策無疑是應對該類衰退的最佳工具。
對於這一觀點我也是頗為存疑的。
我很認同克萊門特“朱格拉(ClementJuglar)的說法:“沒有發生蕭條,反倒是說明了某些方麵出錯了。而蕭條的到來,則說明了我們的經濟處於正常的運行軌道……”在我看來這就如同春去夏來、冬去春來一樣的正常。反而我們不能夠想象的是,一個沒有晝夜交替,而保持某種單一狀態的日子會是什麼樣的。正如同老子所說的:“大曰逝,逝曰遠。(泡沫大了就會破滅,破滅了就會越行越遠。)”我們也知道,“遠則必反(遠了又必然會令其歸返),周行而不殆(反複運行而不止)”,這就是道,這就是危機本身。
我的理解是,危機之所以會發生,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個世界雖然在局部、在相對空間和時間框架內有被認識的可能性,但在全部、在絕對的空間和時間框架裏,卻又是絕對不可被認識的。也就是說,人類在變化的環境麵前認識是有限的,這也就決定了,人與其所生存的環境永遠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性。但人類顯然從情感出發,並不情願處於這樣一個被動的位置,總認為自己能夠認識世界甚至於改造世界,自認為變化中的事物總處於自己可控的範圍。這樣一來,往往就產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預期,從而引發危機。但所幸的是在危機中,人們可以漸漸地對這種自認為基於理性、實則非理性的預期行為予以一定程度的修複。整個社會也就從原來的非理性狀態,恢複到相對的理性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下,在節節成功的鼓勵下,人們靈魂深處的自負又被重新喚起,這樣一來又為新一輪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在經濟領域也是如此,人類本身認識的有限性,決定了市場中的需求方和供給方永遠都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也正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最後往往會被演變為啤酒效應,這種效應聚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失控,而這種失控就是危機。所以說,隻要存在交易就存在危機,因為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因為事物的發展軌跡決定了這種可能,這種可能就是客觀真理,就是自然規律,它是不會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誌而發生轉變的。所以,從市場機製本身的作用看,繁榮-蕭條的這種波動,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