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20世紀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簡要分析
對金融危機前後經濟、金融運行的現實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我們發現曆次危機發生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
以危機前的東南亞各國為例,泰國、韓國和菲律賓三國國民經濟在1997年以前,已連續15年保持6%-8%的增長,其中1990-1995年,泰國GDP的平均增長率高達9.04%。同樣的情況也在日本發生,經曆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日本經濟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即便如此,在90年代發生危機前的15年間,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其中,1987-1990年日本GDP實際增長率分別高達4.9%、6.0%、4.5%和5.1%,遠遠超過預期,這些情況在其曆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在墨西哥,80年代末至1994年危機前,由於付諸實施一係列改革取得成果,墨西哥同樣經曆了較長的經濟繁榮期,包括經濟持續高增長、通脹率穩步下降、財政赤字消失等等。研究這些國家的情況可以發現,正是在這些國家經濟和金融持續繁榮之下,使得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不斷累。
2.外部資金大量流入
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以及相應的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資金的大量流入。然而,外部資金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一國經濟發展融資、進一步推動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這些國家更容易受到反向資本流動的影響,尤其是在外部資金以流動性極強的短期債務和熱錢為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危機前的泰國,為吸引外資推動經濟增長,也為了實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宏偉計劃,迅速實施了一係列吸引外資和推進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鼓勵從國外以低成本借入美元,導致資金大量流入。1991-1996年,泰國等亞洲主要資本輸入國年平均資本流入390億美元,其中1996年達到770億美元,1997年上半年仍有310億,而到下半年已經變成資本流出540億美元。墨西哥以及拉美其他國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兩次危機前,都經曆了大量外資流入的情形。90年代危機前外部資金流入的主要方式則是私人資本淨流入,1990-1993年墨西哥每年私人資本淨流入由58億美元劇增到302億美元,累積達到720億美元,而其中有一半以證券投資的形式出現,此外,還有222億美元的銀行借款和162億美元的國外直接投資。
3.國內信貸快速增長
在外部資金大量流入的情況下,各國又維持固定且相對較高的彙率,導致國內流動性明顯增多,推動銀行信貸快速增長。1981-1997年的十七年間,韓國、泰國和印尼等東南亞各國國內信貸的實際平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3%、17%和25%,特別是自由化措施使外幣銀行貸款的獲得變得非常容易。90年代的墨西哥實行了利率自由化的改革,利潤空間的收縮使銀行走上以草率擴張來降低成本之路,銀行貸款以每年20%-30%的高速增長,1990-1994年墨西哥銀行信貸投放量分別高達265億、299億、266億、135億和349億美元。為控製信貸而推行的高利率政策幷未實現初衷,反而促生了更多的美元借貸,幷加速了資金流入。泡沫時期,日本金融資產收益大幅上升,促使企業大舉從銀行貸款幷投資金融資產,1985-1990年間,法人企業共籌集的405萬億日元中,有185萬億來自金融機構貸款,而各類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率也較1975年上升了一倍以上,銀行對個人的住房貸款增長更快,僅1986年增速最高達58%,幷在1987-1990年之間的短短四年內就翻了一番。
4.普遍的過度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