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20世紀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簡要回顧
1.1929—1933年的金融危機
1929年10月28日,即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這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平均下降50點,引發了美國證券市場的大崩潰,並迅速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揭開了20世紀首次重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序幕。這此危機一直持續到1933年,其間出現了大批銀行倒閉風潮,而且引發了國際性的連鎖反應和整個貨幣金融領域的嚴重混亂;同時造成西方金本位貨幣製度的崩潰,各國貨幣紛紛貶值,國際信用體係遭到極大破壞。
2.1974—1975年的金融危機
1973年底,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危機前夕的1973年10月,美國已發生聖地亞哥國民銀行因貸款無法收回而倒閉的事件。在各國先後陷入經濟危機後,銀行倒閉、停業接連發生。震動較大的是1974年5月、6月聯邦德國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的赫斯塔特銀行和美國第20大銀行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因經營遠期外彙投機蒙受損失,被迫倒閉。在這次事件衝擊下,西方外彙市場收縮,國際資金緊張。由於受影響而倒閉的還有以(色列)英銀行、開曼群島的幾家銀行以及意大利的幾家銀行,突出的是意大利辛杜那集團的破產,從而導致意大利股票,特別是安布魯西亞銀行股票猛跌。這此銀行風潮因牽連而受損失的還有美國摩根銀行等十幾家歐美銀行。此後,除法國、日本外,在美國、聯邦德國、瑞士、英國、意大利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發生許多銀行破產或嚴重虧損事件。據不完全統計,這場金融危機波及的大大小小銀行、金融公司有一百多家。美國不少有名的大銀行,如花旗銀行和大通銀行,都被列入美國“問題銀行”名單,引起國際金融界的震驚。
3.1987年的西歐金融危機
1987年10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道?瓊斯股票指數一天內下跌了508.32點,跌幅為22.62%,5000億美元的股票市值頃刻間化為烏有。與此同時,全球股市遭遇到毀滅性打擊;倫敦《金融時報》近百種股票平均指數一天暴跌249.6點,損失達500億英磅;東京、巴黎、法蘭克福股票市場的股指跌幅分別為14.9%、10%、7.6%;香港聯合交易所內的股指下跌了420.81點。這次股市崩盤迅速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太平洋地區,並對西方的黃金市場和外彙市場造成了嚴重衝擊,各國銀行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許多銀行相繼倒閉,僅美國就有100多家銀行倒閉。
4.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1989-1991年,統一後的德國政府為振興東部經濟,解決失業問題,加大貨幣投放,通脹壓力隨之增大。德國政府從1991年起不斷提高貼現率。到1992年6月貼現率達到8.75%,利率水平的提高使德國馬克幣值不斷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比重也相應提高,從而導致外彙市場上英鎊、裏拉、法朗等貨幣被拋售,馬克成為“搶手貨”,引發了歐洲貨幣危機。
5.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危機從1997年7月泰國金融當局宣布泰銖實行浮動彙率後,泰國銖、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甚至連新加坡元等貨幣一路下滑,與美元的比價紛紛創出近年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在該地區的外資紛紛抽逃,本國資本跟進外逃,從曼穀到新加坡、到雅加達,從馬裏拉到香港、到台北,股市一瀉千裏,股民惶恐不安,眾多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關門歇業。由泰國貨幣危機蕩出“金融漣漪”迅速發展成席卷幾乎整個地區的“金融風潮”。整個國際金融領域第一次強烈感受到來自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強大“衝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