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當的。隻不過相對來說光明磊落一些,而另一種做法卻更陰險更狡詐而已。事實上,這類做法的秘密從未被長久地保守,一旦被發覺,往往引起人們更大的反感。
非國家收入大有增加,非國家支出大有縮減,這負擔的解除,是永難實現的。如英國,國家收入的剩餘部分非常少,即開支了常年經費以後的剩餘部分非常的少。想借此完全解除國家收入上的負擔或減輕相當一部分負擔,似乎全然無望。
若提議改革能解除國家收入或可不增加公債,實施比現在較為公平的土地稅和房產稅以及前章對於現行關稅製度及國產稅製度所提議的改革,也許可在不增加大多數人民的負擔而隻把這負擔平均分配於全體國民的情況下,就能使國家的收入大大增加。然而,不敢奢望,這樣增加的收入,可以完全解除國家收入上的負擔,或可使國家在和平時期,在解除負擔方麵,有這樣的進展,以致在下次戰爭,可不增加公債或增加公債而有所取償。
鏈接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的功能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的功能主要有:
(1)彌補財政赤字
彌補財政赤字是國債的最基本功能。
就一般情況而言,造成政府財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經濟衰退,二是自然災害。
政府財政赤字一旦發生,就必須想辦法予以彌補。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其彌補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措施:即增加稅收、增發貨幣和舉借國債。
第一種方式不僅不能迅速籌集大量資金,而且重稅會影響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會使國民經濟趨於收縮,稅基減少,赤字有可能會更大。
第二種方式則會大幅增加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因而會導致無度的通貨膨脹並打亂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秩序。
第三種方式則是最可行的辦法,因為發行國債籌資僅是社會資金使用權的暫時轉移,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招致無度的通貨膨脹,同時還可迅速、靈活和有效地彌補財政赤字,所以舉借國債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方式。
(2)對財政預算進行季節性資金餘缺的調劑
利用國債,政府還可以靈活調劑財政收支過程中所發生的季節性資金餘缺。政府財政收入在1年中往往不是以均衡的速率流入國庫的,而財政支出則往往以較為均衡的速率進行。這就意味著即使從全年來說政府財政預算是平衡的,在個別月份也會發生相當的赤字。為保證政府職能的履行,許多國家都會把發行期限在1年之內(一般幾個月,最長不超過52周)的短期國債,作為一種季節性的資金調劑手段,以求解決暫時的資金不平衡。
(3)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
一國的經濟運行不可能永遠處於穩定和不斷增長的狀態之下。相反,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宏觀政策的失誤、國際經濟的影響等,經濟運行常常會偏離人們期望的理想軌道,從而出現經濟過度膨脹(通貨膨脹嚴重)和經濟萎縮(通貨緊縮)現象,這時候,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經濟幹預,以使經濟運行重新回到較理想或預期的軌道。自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建立以來,運用經濟政策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已成為普遍現象,其中國債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也使得國債的宏觀調控功能逐漸成為國債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