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戰爭在播種期後開始,收獲期前結束,農民及其主要勞動者即使全部離開農場,也不會蒙受大的損失。在這期間,農場上雖有必須進行的作業,但他們相信,有留在家中的老人、婦女、兒童就可以把這些事情做好。所以,短期從事戰爭,他們盡可以不要報酬;他們成為戰士不需要君主或國家花很大的訓練費用;他們實際作戰,也不需要君主或國家花很大的費用維持。
古代希臘各邦市民,在第二次波斯戰爭發生以前,即以這種方式從事兵役。伯羅奔尼撒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以前,也是以這種方式從事兵役。據修昔底德觀察,伯羅奔尼撒人大概在夏季離開戰場,回去收獲農作物。羅馬人在各國王統治下乃至共和國初期,也是采取這種辦法。直到維伊之圍以後,他們才開始把維持在前方作戰的人的費用加在那些留在家鄉的人身上。以後羅馬帝國沒落了,它的廢墟上,又建立了歐洲各王國。這些王國的許多大領主,連同他們的直接屬民,往往是以自己的費用服事國王。他們在戰場上,如在家庭中一樣,也是以自己的收入支持自己;他們從未從國王那裏領到任何俸金或報酬。
但是,隨著製造業的進步和戰爭技術的改良,在更為進步的社會裏,上戰場作戰的人以自己的費用維持自己的生活費用就完全不可能了。
技術工人及製造業者服役兵,在服役期間國家需要支出費用。就從事農業的農民進行遠征來說,隻要那遠征是播種期後開始,收獲期前結束,他們在作業上被征戰所中斷,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收獲。因為,即使他們不加入勞動,大自然也可替他們進行一大部分的殘餘工作。可是,征戰對於一般技術工人,那就非同小可了。比如說,鐵匠、木匠、織工,一旦他們離開作業場所,其惟一收入源泉馬上就要枯竭。他們的一切工作,都要仰仗自己,大自然不會給予一點幫助。所以,他們這種人如為國家服兵役,就無法自己維持,而不得不由國家給養。如果一國大部分居民都是技術工人及製造業者,而大部分服兵役的人又不得不從他們中間征集,那麼,國家就必須支出費用給在此期間的服役兵。
當戰爭的行為不再是初期社會那種簡單隨意的小爭奪時,戰爭的技術已漸漸發達成為一種錯綜複雜的科學;而戰爭的時間更是難以預料,往往連續征戰幾次,每次可能都是大半年的時間,這時,從事戰爭的人民,在戰鬥繼續期間國家有必要支出費用維持。
一個人平時不論所執何業,如果要他長期服兵役,長期自費支持,那就未免是一個過重的負擔。所以,第二次波斯戰爭以後,雅典的軍隊就采用了傭兵製度,一部分由本國人民編成,另一部分由外國人編成,但全是以國家費用支給薪餉。羅馬自維伊之圍以來,其軍隊在留在前方期間也依然獲得一定的報酬。
以後在各封建政府統治下,大領主及其扈從有服兵役的義務,在一定時間內,普遍是以付若幹貨幣作抵押,這貨幣就是用以維持那些頂替他們服兵役的人。
服兵役人數與人民總數的比例直接決定著人民負擔及危害國家經濟的程度。在文明社會裏,服兵役人數與人民總數的比例,必然要比未開化社會中小得多。文明社會維持兵士的費用,都由那些非兵士的勞動者負擔。這些勞動者,不但要維持兵士,而且要按照各自的身份,維持他們自身乃至他們的行政司法官吏。因此,兵士的數目就不能超過這些勞動者除了維持他們自身及國家官吏外所能維持的限度。
在古希臘小農業國家中,全體人民中有1/4或1/5被充當兵士,時時征戰沙場。但在近代文明各國,一般推算,兵士的人數不能超過全體居民1%,這樣,人民負擔不會太重,國家經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雖然軍隊作戰練兵的費用及君主或國家供養兵士很久以後形成的費用,是國家的一項大的開支,但這種開支,一時也不會給國家帶來繁重的負擔。
古希臘各共和國的軍事訓練,是國家加在各個自由市民身上的教育的必要部分。各都市似乎都備有一個公共廣場,在這個廣場裏麵,各教師在國家官員的監督下,對青年施以種種軍事教練。這種簡單設施的費用,似乎構成希臘各共和國為訓練市民作戰所付的費用的全部。古羅馬也有所謂運動場教練,那與古希臘的競技場教練,具有同一目的。後來封建各政府,也曾為此目的頒發許多命令,規定各區市民,必須演習箭術及受其他軍事訓練,由於所委任執行這些命令的官吏缺乏責任心及其他原因,這種命令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其結果並不如意。後來,這種軍事訓練在人民大眾中已逐漸廢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