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剩餘06托市早稻可能會銷售到2008年
雖然7月18日的成交量已較前期高點下降了50%多,但是我們預計隨著新稻大規模收購工作的逐步展開,06托市早稻的成交量將會進一步減少。
06托市早稻銷售的第一階段,由於當時市場上托市稻以外的供給充裕,並且價格相對便宜,托市早稻成交量一直在3萬噸左右徘徊。現在由於新稻正麵臨大規模上市,後期市場供給非常充裕,並且新稻相對便宜。目前湖南、江西大部地區普通早稻的收購價在76~77元/50千克左右,優質稻達到80元/50千克左右,個別優質品種收購價為90元/50千克左右。2006年托市早稻底價為1470元/噸,加上搬遷費用、運輸費用等,實際入庫成本在1600元/噸左右,而目前普通新稻收購價為1520~1540元/噸,按50元/噸的收購費用計,實際成本為1570~1590元/噸,略低於2006年托市早稻。由於2006年托市早稻無論在價格上還是品質上都不具有任何優勢,後期其成交量估計將下降到第一階段的水平。那麼在不考慮調低底價以及市場行情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以每周一場交易會、平均成交4萬噸計,這剩下的129萬噸早稻估計需要32周的時間才能消化完畢。這樣算來,2006年托市早稻估計要一直賣到2008年3月份,幾乎遭遇到與2005年托市早稻一樣的處境(2005年托市早稻一直銷售到2007年的5月份,估計仍有70萬噸的庫存未售)。
國家於7月18日公布了2007年早稻最低收購預案,2007年最低收購價與去年持平,仍為1.4元/千克。我們知道,目前各地早稻的收購價已經顯著高於最低收購價水平,這樣早稻2007年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很可能難以執行,也就是說2007年托市早稻數量很可能為零(加價收購除外)。這將對餘下的06托市早稻的銷售產生兩方麵的影響:一方麵2006年托市早稻將沒有2007年托市早稻的銷售壓力(在2006年托市早稻推出後,2005年托市早稻幾乎無人問津);另一方麵,由於沒有國家托市,市場上糧源為各個分散的市場主體所掌握,後期市場供給充裕,對托市稻的依賴性下降。
(三)如何解讀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
前麵說過,2007年早稻的最低收購價為1.4元/千克,而目前新稻收購價普遍高出這個價格不少,如果不考慮加價收購的可能,那麼2007年的早稻托市可能是和2004年一樣的“顆粒無收”。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2006年國家在早稻生產還未開始前就公布了最低收購價,而2007年新稻收購已經進行了半個多月後,國家才進行公布,並且公布的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
稻穀的生產成本在上漲,據國家發改委的調查統計,今年糧食的生產成本同比上升5.99%,最低收購價保持不變意味著國家在價格上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減弱了(雖然目前早稻的實際收購價高於托市價,但是最低收購價代表了國家在價格上對糧食生產者所承諾支持的力度,與市場價格的高低無關)。筆者認為作出這樣的決策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國內糧食生產已經連續3年豐收,小麥已經是連續4年增產,並且當年新增供給量已經超出當年消費量,小麥麵臨著新的庫存增加壓力。據國家統計局消息,夏糧已經豐產,早稻產量有望和去年持平,中國糧食生產有可能迎來曆史罕見的連續4年增產。國內糧食供求關係已經大為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可能並不急於繼續鼓勵糧食總產的單純提高,而是對糧食品質結構上的平衡重視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