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人認為,隻要取消高考之外的一切特權,取消所有加分和特殊的錄取製度,就可以實現最終的公平。但實際上,那樣的公平是最低級的公平,不考慮到每個人對公平的特殊要求,不保護每個學生的特殊性,而隻是使用一把尺子來丈量所有人,這樣的公平不要也罷。然後,有人提出把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與高考“脫鉤”,學校的業績也與高考“脫鉤”,也就是說,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隻完成高中的教育目標,而把高考的任務留給學生自己。但實際上,高考的指揮棒作用早已將自身與高中教育牢牢捆綁在一起,二者很難分開。
公眾普遍畏懼的,其實是高考製度廢除之後,社會公平無法保證。在中國的任何朝代,任何地域,民眾對於社會公平的渴望從來都沒有減弱過,但如今的許多中國人卻相信,這樣的一種考試製度,就可以替他們把守好這一道公平的最後防線。
也許是文化與曆史傳統使然,也許是因為這個社會當中有太多不公平,所以他們錯把一種最壞的製度當成了公平。
那麼,如果廢除了高考製度,中國教育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即使馬上廢除高考製度,中國教育的問題會依然存在,尤其是關乎公平正義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問題甚至更加嚴重。
但我依然要呼籲廢除這個製度,因為隻有廢除了這個製度,才能為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提供可能性。
如果廢除了高考製度,中國社會的公平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但如果保留高考製度,也不會使得社會更加公平,這是因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製度安排很多,也很係統,如果這些機製無法建立,僅僅隻寄期望於高考製度來維護公平,那麼這樣的公平隻會愈加脆弱。
廢除高考製度是中國教育改革繞不過去的坎,如果回避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將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之中,這是不可以想象的。在前幾年炒得沸沸揚揚的南方科技大學的招生改革,已經為教改指明了方向;所以,即使無法馬上實現廢除高考製度的目標,整個教育改革也應該逐步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哪怕用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時間,這個目標也不應該被改變。
當我寫到這裏的時候,正好是農曆蛇年的春節。
不知道那些高三的孩子們怎樣了,他們是否還在擔憂半年之後的高考,他們是否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我從來都沒有迷茫過,但是我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我的理想,在現實中找不到一條路,但我卻可以回顧自己走過的路,那些逝去的青春,那些不再的歲月。
這些年過去,我往日的夢想早已不再,我隻好用《北大夢》來祭奠我的青春。
畢竟,這夢想,這青春,同時也屬於許多中國的孩子。
劉景南
2013早春 寫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