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依然很重,作業和考試依舊是生活當中的兩大主題。應試教育的壓力被不斷“下放”,過去隻是屬於高三學生的痛苦,在我的中學時代被延伸到了整個高中階段,而如今,連初中和小學生也不得不隨時麵對這樣的壓力了。這些情況,也都是四年前完稿的作品當中所反映出來的。
教育是對人性的一次解放,但這樣的學校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夠解放人,反而給人的思維套上重重桎梏,畫地為牢的課堂,劃定範圍的考試,使得完整的知識被分割零碎,知識的海洋變成了小溪流,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培養出一群隻會在溪流裏打轉轉的人。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能夠適應當今的考試的,這也是為什麼高考製度受到那麼大的詬病的原因。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以改革招生製度為內容之一的教改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在這之中,自主招生改革頗為耀眼。通過自主招生,每年都有各路的“天才”“人才”“偏才”和“怪才”走入了大學校園,但即使是這樣,十多年來的自主招生改革依舊是失敗了。
首先,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要提升高校辦學的自主性,同時在中小學階段實現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目標。但實際上,中國麵對的現實是上述目的都未能達到。正如上文所說的,十幾年來,基礎教育的現狀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改變,應試教育的風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相反,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沒有出現,創新人才的培養機製始終沒有建立。其次,如果自主招生政策不放眼整個教育改革的長遠視野,而僅僅是為少數“人才”打開進入大學的“特殊通道”,那麼目前自主招生政策的力度是否足夠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整個自主招生政策與高考製度捆綁在一起,因此不可能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真正解放“天才”,而隻是在高考之前的臨時補救措施;加上自主招生的降分力度又往往不夠,所以不可能達到任何預期效果。
最後,也是這個政策最受詬病的地方,那就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公平問題。圍繞著自主招生的過程,各種“開後門”和弄虛作假的傳聞不斷,甚至許多通過自主招生政策而被證明是“天才”的學生,其真實的特長、能力和水平也受到公眾質疑。久而久之,自主招生政策隻會變成一些權勢家庭和有能力的父母為自己的後代鋪路的捷徑而已,其合法性基礎日益脆弱。
基於這樣的原因,許多有識之士發出呼籲,在這個信譽危機日益嚴重的嚴峻環境裏,必須嚴守高考製度這條“紅線”,疏通社會流動的上升通道,維護中國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堡壘。
高考的基本製度必須得到保留,在實踐中也要充分貫徹落實,這是代表中國官方的意見,相信也是中國社會和民間的主流聲音。
但我卻不得不說的是,廢除高考製度是中國教育改革繞不過去的坎。
四
高考製度必須廢除,這樣的言論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嘩眾取寵,這是每一個關心自己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普通中國民眾都必須麵對的現實。
首先,中國教育體製當中所有的不公正現象,其實都發生在高考製度之下,而不是在高考製度之外。因此可以說,不是高考製度維護了中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而是在踐踏這樣的底線。高考製度實行三十多年以來,相對於改革開放之前的舊體製,的確實現了一定意義上的教育公平,但如今,高考的地域歧視,大學中農村和弱勢群體學生數量的減少,少數民族身份和國家運動員資格造假,自主招生的權威性受到質疑,考場集體作弊,凡此種種現象,其實都是在高考製度之下產生的,因為劃區錄取政策,少數民族和運動員加分,自主招生等等政策,都隻是高考製度的副產品,因此這些政策出現的問題,也恰恰是高考製度本身弊端的體現。但麵對這些現象時,公眾卻將這些與高考製度本身割裂起來分析,所以得出了高考製度不能廢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