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隨著陳曉正式離職,“國美內鬥”事件得以順利解決。當天晚上,陳曉迫不及待地趕晚班飛機離開北京,這座城市留下了他的野心和失落。

在人去樓空之後,我們不禁要問,陳曉是不是合格的職業經理人?中國職業經理人製度推行了這麼多年,MBA教育也進行了這麼多年,職業經理人身上到底應具備哪些特征?

在“國美內鬥”事件中,陳曉一再強調國美已由家族企業轉變為公眾公司,黃光裕作為大股東安排代理人進入董事會是謀求家族利益。

其實,從美國到日本再到歐洲,許多聲名顯赫的跨國公司無一不是家族企業,如大名鼎鼎的沃爾瑪、福特、洛克菲勒、拜耳、豐田、索尼到東芝、鬆下、三菱、奔馳、菲亞特、殼牌、寶馬、歐萊雅等。創始人家族對企業謀求控製權名正言順,美國伍德魯夫家族至今仍然保持對可口可樂的影響力,而意大利的阿涅利家族對菲亞特汽車也同樣保持影響力。

所謂的現代公司治理,隻是公司創始人家族將經營權讓渡給職業經理人,但並不是將股權和控製權讓渡給家族以外的人。沃爾瑪老沃爾頓有3個兒子——羅賓遜、約翰和吉姆,老沃爾頓去世後,3個兒子分別擔任沃爾瑪國際連鎖超市的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和總裁,老沃爾頓的妻子海倫·沃爾頓擔任公司名譽主席,沃爾瑪家族對公司保持強大的控製力。那麼,為什麼黃光裕不能安排代理人或親人進入國美董事會?

自從公司這種偉大的商業形式在歐洲大陸出現以來,就天然地具有家族性,任何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都是某個人或某個家族創建和發展起來的,這個家族從一開始就對公司具有絕對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後來,隨著公司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不足,需要尋找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本金,於是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交易的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家族企業逐漸成為公眾公司。但成為公眾公司並不意味著企業創始人和家族要退出公司,隻是原來家族100%控股比率下降而已,而下降幅度每個企業會有所不同。從歐洲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上市企業數據來看,家族企業持股比例基本在64%以上。

公司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大規模的鐵路和基礎設施建設浪潮,公司這種形式在所有權和經營權上出現了革新。一方麵公司需要融資,另一方麵,大規模的基建需要大量專業性人才加入,所以這一時期美國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開始分離。同時,在所有權層麵,創始股東通過公開市場發售股票融資,降低在企業的持股比率;而在經營權層麵,創始人或家族成員逐漸讓出經營權,交由專人打理,這樣職業經理人誕生了。股東通過股東大會選舉股東代表組成董事會,董事會授權管理層對企業進行管理,董事會同時承擔對管理層的監督責任,董事會同樣要受到股東大會的監督。建立在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三者之上的現代企業治理架構是職業經理人產生的必要條件,職業經理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獲取薪酬、獎金、股權和股票期權等回報。

職業經理人主要負責企業法人財產權的保值增值和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創始人股東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委托-代理的關係,與此同時帶來了股東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信任問題,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仍然是公司治理中最核心的難題。

圍繞著家族企業與職業經理人對企業控製權的爭奪,各國的企業基於各國法律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歐洲的家族企業傾向於向投資者發行優先股——一種按照固定股息支付,優先於普通股股東領取股息的股票,當企業發生破產清算時,投資者可以優先獲得清算資金,但是投資者沒有表決權,不能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而日本企業則采取一種交叉持股的方式來控製企業,這是一種“類金字塔”的方式。創始人股東或家族企業通過設立掌握絕對控製權的一級公司,再由一級公司參股二級公司,二級公司參股三級公司,二級或三級公司之間再交叉持股,不同家族企業之間也可以在不同層級的企業股權上相互參股。以上這些模式確保了家族對企業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