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產作業管理製度(2 / 3)

三、要在開13天之前發出工作命令和發料單,但特殊情況不在此限。

第七條由現場各科每日來報報表,了解生產進度,且要實地追查、督促。

第八條現場製造各科組無法按照進度如期完成任務時,或有任何困難時(機器模具損壞、停電等),應盡快將原因通知生產管理單位,予以調整工作。

第九條製造完工後,將工作命令填寫在有關欄目處,送回生產管理單位銷令。

第十條於每批產品(訂單)完工後,要將有關資料,如生產日報表、工作命令、發料單、外協加工等資料彙總,並將實際生產所發生的問題進行研討,提出改善措施,防止再次發生。還需彙總成本分析、產銷資料等。所有資料要建檔備查,以利作業的進行。

第十一條生產管理單位要經常地與業務部、存量管理單位、外協管理單位、質量管理單位、技術單位以及現場製造各科組保持密切的聯係,確實了解實際情況與預定進度是否超前或落後,並能彈性地應變。

第十二條外協管理單位在管理外協加工以及外協製造的半成品或零件時,應適時適量地配合生產進度。

第十三條外協管理單位在負責外協加工以及外協製造作業、選擇外協廠商時,依據下列資料:

一、生產管理單位發出的外協計劃(工程詳細內容、質量要求、時限、數量)或外協申請。

二、協作廠商及廠商資料調查表、預估價格及付款條件。

第十四條選擇好適當的外協廠商,要督促、確實了解廠商的進度及質量。

第十五條若外協廠商為第一次承製此項外協,則必須要求其先試製,然後取回樣品。判定樣品合格後,才能通知其正式承製或加工。

第十六條管理本公司供料數量以及承製或加工後送回本公司的半成品或零件、下腳料、廢料等的詳細數量及重量。

第十七條對外協廠商交來貨品的質量、交貨期、價格以及內部的管理狀況要做審核。

第十八條若有模具(設備)存入於外協廠商處,要確實管理,檢查其對模具(設備)的使用保養情況。

第十九條本公司於外協驗收、生產裝配或再加工時,對外協質量的抱怨以及對外協廠商的審核結果,除了要存檔外,應轉告外協廠商。

第二十條外協除了口頭約定外,最好能訂立合同或簡明的書麵約定(內容包括工程詳細內容,是否由本公司供料,以及品名、規格、數量、質量要求、驗收檢驗標準、罰則、付款條件、獎勵條款等資料)。

第二十一條對於考核成績好的優良外協廠商,建議公司給予其較優惠的條件及分配較多的工作。

第二十二條配合質量管理單位,做好外協質量管理稽核工作。管理外協廠商承製貨品的質量,並協助、輔導廠商做好質量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條外協完工後要做成本分析(工時、數量、質量、價格、交貨期等),判定外協是否有利及判定此外協廠商的能力。

第二十四條所有的資料必須建檔備查以利作業。

生產作業控製管理辦法

總則

第一條生產作業的控製。指為使生產達到預定目標,依據有關的計劃和標準,對實際生產活動進行的監督、檢查、發現偏差並進行調節和校正等一係列活動的總稱。生產作業控製是實現生產作業計劃的必要手段,並能推動管理工作的改善和計劃工作水平的提高。

生產作業控製的任務

第二條生產作業計劃的複審和作業的安排。在正式組織生產作業計劃實施之前,首先應對生產作業計劃進行複審,使作業計劃盡可能地符合實際。根據當前和現場有關情況,將作業計劃做必要和適當的調整。一切就緒後,按計劃要求下達生產指令,並開始生產。

第三條發現偏差,及時處理。在生產中要經常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發現實際脫離計劃應立即采取措施,如組織加班、外協、動用保險儲備或調整計劃進度等盡力縮小或消除這些偏差。

第四條提供計劃執行結果的報告。對於完成計劃的數量和時間,提出準確的報告,進行信息反饋,為作業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職能部門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料。

生產作業控製的內容

第五條生產調度。

一、生產調度是生產作業控製工作的中心。它根據生產作業計劃及時對生產過程進行控製和調節,解決日常生產中出現的矛盾和不平衡現象,保證生產連續、均衡地進行。

二、生產調度工作的內容:檢查生產作業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檢查、監督和幫助有關部門做好產前準備工作:根據生產需要,合理調配勞力和調整勞動組織:檢查和調節生產過程的物資供應和設備運行情況;掌握廠內運輸及動力的保證情況等。

第六條在製品管理。

一、在製品管理是指對生產過程各環節上的在製品實物和賬務進行管理,分為車間在製品管理與庫存半成品管理兩種情形。

二、車間在製品管理工作一般采用台賬、工票、加工路線單等形式來控製在製品的流轉,掌握在製品的情況。

三、庫存半成品管理的要點:做好入庫驗收工作,做到賬、卡、物數量相符;嚴格做好在製品發放工作,建立健全領用製度;合理存放和保管在製品,搞好定期清點和盤存工作。

第七條生產作業核算。

一、生產作業核算是指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材料投入、在製品和產成品所進行的記錄、整理和分析工作,是生產作業控製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生產作業核算內容:產品及其零部件投入量和產出量、完工進度的核算:在製品轉移情況及庫存配套等情況的核算:生產作業計劃完成情況的核算等。

生產作業控製的工具

第八條生產作業控製的工具。

一、坐標圖可以形象地描述生產進度計劃執行的情況及逐日變動趨勢。

二、條形圖(甘特圖)是一種安排計劃和檢查計劃完成情況的常用圖表。

三、平衡線法是進行生產作業計劃傾向分析的工具。

四、看板管理是采用日本的一種控製手段,其基本精神是要嚴格地控製前後車間、前後工序之間的在製品的流轉數量,從而達到減少在製品儲備量的目的。

生產作業外協管理辦法

一、適用範圍

1.用於本公司人員、設備不足,生產能力負荷已達飽和時。

2.特殊零件無法購得現貨,也無法自製時。

3.協作廠商有專門性的技術,利用外協質量較佳且價格較廉。

二、選定方法及基準

1.審查方式:書麵審查及實地調查

(1)外協加工及外協製造的申請,是否符合規定,數量方麵是否適宜。

(2)申請核準後,由外協管理人員判定是否有協作廠商承製,若沒有則選擇三家以上廠商的資料,填具廠商資料調查表。

(3)實地調查時,由質量管理委員會指定質量管理、生產管理、技術、外協管理等單位派員組成調查小組,但每一次不一定所有人員都要參加,要視加工或零件製造的重要性而定,將調查結果填入廠商資料調查表中。

(4)實地調查後可選定其中一家廠商試用。

2.審查基準

(1)質量(2)供應能力(3)價格(4)管理。選擇其中評分最高者作為適用的協作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