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影響職業生涯選擇的因素(1 / 2)

10.3.1 影響職業生涯選擇的個人因素

1.職業期望

職業期望又稱職業意向,是指勞動者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一種希望、心願和向往。職業期望不是空想,而是勞動者將自身的興趣、價值觀、能力等內在因素與社會需要、社會就業可能性等外在因素不斷進行協調後的結果。職業期望直接反映每個人的職業價值取向,它與職業需求、就業製度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

(1)職業需求

職業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各種不同的職業崗位對勞動者的總需求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者的職業期望。職業需求或者鼓勵和強化勞動者原有的職業期望,或者抑製和弱化勞動者不現實的職業期望,或者誘導勞動者產生新的職業期望。例如,職業空缺越多,勞動者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可以鼓勵和強化勞動者原有的職業期望,使其產生較高的職業期望。在分析職業需求時需考慮以下方麵:首先要考慮宏觀勞動力市場的機會與行業勞動力市場的機會。其次要對企業發展與相關職位空缺狀況進行分析與預測。企業的發展前景與相關職位空缺狀況是影響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直接因素。相關信息可以從企業的管理水平、人事變動情況的分析中獲取。與此同時,應分析了解每一職位對任職者的教育和經曆的要求,從而結合自身的優勢,找出可能的職業選擇和職業路徑。

(2)就業製度

就業製度是職業期望與職業需求之間的媒介,其開放程度對勞動者的職業期望起著直接鼓勵或抑製作用。例如,我國傳統的封閉的就業製度容易抑製勞動者的職業期望,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開放的就業製度,則對勞動者的就業期望起著促進作用。

(3)職業收入

職業收入是影響職業期望的另一因素,是職業抉擇中最重要的經濟變量。在評價一種職業的經濟價值時,個人要估算他可能賺到多少薪金,並和其他市場上司能獲得的收入進行比較。這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收入水平直接反映了所從事職業聲望的高與低。

2.個體的自我評價

正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是確定職業發展的初始步驟,是確定適合並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職業發展目標的重要前提。在製定職業發展目標前,員工先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性格、誌趣、舊有知識與技能等來識別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3.能力

對企業的員工而言,其能力是指勞動的能力,也就是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生產、研究、經營活動的能力。它包括體能、心理素質、智能三個方麵。體能、心理素質、智能構成了一個人的全麵綜合能力,這一綜合能力是員工職業發展的基礎,與員工個體發展水平成正比。能力既對員工個體發展提出強烈的需求,又為個體發展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條件,因此它是員工職業生涯的重要基礎和影響因素。

4.職業錨

職業錨這一概念是由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認為,職業發展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形成較為明晰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他就會逐漸形成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職業錨”。所謂職業錨,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作出選擇時,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正如其中“錨”的含義一樣,職業錨實際上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施恩教授通過研究提出了五種類型的職業錨:

(1)技術職能型職業錨

職業生涯圍繞著自己所擅長的、特別的技術能力和特定的職能工作能力而進行,具有這種職業錨的人總是傾向於選擇並從事能保證自己在既定的技術或職能領域中不斷發展的職業。

(2)管理型職業錨

具有這種職業錨的人,其職業生涯沿組織的權力階梯逐步攀升,直到到達一個擔負全麵管理責任的職位。獲得承擔重要責任的管理職位,是這種人努力的目標。

(3)創造型職業錨

這種人職業發展都是圍繞著創業性努力而進行的,這種創業性努力使他們能開發出新的產品或服務,或是創造出什麼發明,或是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