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力資源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與該國人力資源的質量呈現正相關。現代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是:新資本資源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資源的發現、勞動者平均技能水平以及勞動效率的提高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知識儲備增加。對於現代社會經濟來說,社會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物質資本以及資本資源,新資本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邊際貢獻率越來越低,依靠新資本資源投入的增加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的成本很大。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地球上的自然物質資源基本上已經納入或者全部納人到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可利用自然物質資源已經很少,大量的自然物質資源已經為人們充分利用。而且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增加新的資本資源以及開發新的自然物質資源的難度與成本越來越大,而且這還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於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因而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隻有來源於勞動者平均技能水平以及勞動效率的提高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知識儲備增加。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一場高新技術革命,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開發、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生物技術、微電子技術、機器人技術等全麵崛起,使得人們對自然物質資源以及資本資源利用的力度大大加強,從而刺激新資源的產生,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本的利用程度。現代技術使社會經濟從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智能密集型轉化,促進人類社會邁進知識經濟時代,這都是基於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發展的結果。人力資源的智慧、知識與技能造就著高新技術革命,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推動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推動著現代社會經濟增長與發展,技術支配者將支配世界。因而,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
1.2.2 人力資源與中國未來經濟增長
1.人力資源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是一種趕超型經濟發展道路,必須在發展過程中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態勢,而可持續發展核心是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者的統一。三者能否統一,取決於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即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態度,由此,提高人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源質量是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人力資源的狀態是我國能否有效促進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的關鍵。我國人均資源短缺,資源緊張狀況勢必長期存在,因此資源開發利用應采用節約型模式,一方麵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麵資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變為集約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相當普遍和嚴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素質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相適應,大力提升人力資源質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人力資源質量提升有助於替代自然資源,從而緩解資源的稀缺性。很多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和地區,都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技術素質,替代其自然資源的不足。人力資源質量提升能增強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資源。隨著人力資源質量提升力度的加強和勞動者科學技術素質的提高,人類可以更廣泛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和廢料資源,並不斷形成各種各樣的高效合成新型材料和開發各種新能源,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樣不僅可緩解資源緊張狀況,而且可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可持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
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以人力資源為依托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特色的增長方式,強調人力資源的開發、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宏觀上以發展適合國情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把人力資源的利用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發揮人力與技術的作用,更好地利用人力和技術替代物質生產要素,更好地節約利用資源,這樣既有利於勞動力的充分利用,又有利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微觀上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才能克服我國經濟發展中資金短缺、資源短缺的限製,才能更好地發揮規模效益、技術效益,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提升人力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各產業比重由大到小順序是二一三,勞動力分布由多到少的順序是一二三,與國際相比,產值與勞動力就業結構偏差很大。勞動力大量滯留於第一產業,表明我國勞動力的產業結構仍處於較低水平,同時又不能隨產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因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是解決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需要,第三產業人均所需資本較少,單位資金的利稅較高,勞動密集程度較高,有吸收第一產業剩餘勞動力、第二產業富餘人員的能力,因此,要積極地發展第三產業,發揮結構優化效益,促進經濟增長。
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其識,而畢產力和生活水平低下,資金缺乏和物質要素不足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難題。解決這些矛盾的途徑是政府加大投資力度,政策法律到位,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與資本資源的替代作用,開發環境保護的係統工程,並使其盡快形成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