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善羅織(2)(1 / 3)

所以,任何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決不是單槍匹馬,單純依靠個人之力取得成功的。香港富豪李嘉誠說:“每天,我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我又不是孫悟空,可以有三頭六臂,我隻是一個平凡人,所以如果沒有許多人替我辦事,我是無論如何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做生意成功的秘訣。”

一家評論雜誌是這樣評論李嘉誠的企業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韻合作模式。”

李嘉誠還把麥理思、周千和、周年茂、霍建寧、馬世民、洪小蓮這些人籠絡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共守江山。其中,周年茂、霍建寧都是30來歲的年輕人,但是他們有能力的人。李嘉誠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管你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不管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隻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你為我工作,我一定會給你豐厚的回報。他敢於起用洋人,如麥理思、馬世民等。李嘉誠財團之所以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賴於這些洋人出謀獻計,充當大使在前方衝鋒陷陣。可見,在李嘉誠身邊工作的人個個都是精英。有這樣的團隊,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以上所有的例子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良好的合作會加速你的成功。一個人想要在短時間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沒有別人幫忙是肯定行不通的。

西安金花企業集團總裁、金花股份董事長吳一堅說:“有人問我,在我非常富有以後我最珍視的是什麼?我說最珍視的是朋友間的感情。這句話不是虛的,在我的生活中、事業上,朋友都起了很關鍵的作用。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朋友的幫助。我的朋友很多,什麼樣的朋友都有,我覺得是朋友就不應該分是什麼人,我從沒有刻意地去選擇和分類。我覺得一個做大事業的人,就應該是一個有心胸的人。我的座右銘:上善若水,朋友之道也是一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對待人際關係,人們有兩種態度:一種是“不是朋友的就是敵人”;一種是“不是敵人的就是朋友”。若人依此觀點辦事,路隻會越走越窄,因為這樣給自己樹的對手就太多了。後一種人在社會中往往如魚得水、事業有成。因為敵人畢竟是少的,幫他的人多了,做任何事都會順風順水。隻要你的朋友多、朋友廣,事業成功不是難事。

4.找到自己的交際圈

相聲界有一個規矩:不是圈內的、沒有拜過師的人登台說相聲叫“玩票”,是不能要錢的。要想吃相聲這碗飯,必須拜一位相聲界的人為師,這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能以相聲為業。不僅在相聲界,其餘各行業都有類似的規矩,這是一種行業的自律和自保。就好像食肉動物一樣,都有自己的狩獵圈,別的動物未經允許進入這個圈子,大家就會群起而攻之,將它趕出去,因為這個圈子是自己的生命線、飲食來源。所以,要想在某一行業發展,一定要先進入這個行業的圈子。

媒體上常講的“圈內人”,也就相當於“自己人”的意思。不是自己人,打不進圈子內部,你就是渾身是膽,也隻不過算個散兵遊勇,很難大紅大紫。但凡與“圈”沾上點邊兒的,混了進去,“身份”立馬就不同了。這說明你在“圈子”中已有了位置,獲得了初步承認,從此就可以“圈內人”的身份出沒於各種場合,說說道道、指指點點,甚至耀武揚威了。 人生在世,最忌單打獨鬥、孤立無援、受人排擠、遭人冷落。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沒有圈子,就隻有一事無成一條路;而有了圈子,就能廣結人緣,就能集圈內人的各種資源於一身,辦事時自會事半功倍。某些成功人士正是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圈子生存法則,才得以一步步止向成功的。

對於商人來說,圈子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1)鄉黨圈

中困人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其表現之一就是對同鄉人有一種天牛的熱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學或謀生之時,這種同鄉感情就愈發強烈。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在大學裏,經常可以見到某地的學生組織有同鄉會性質的“聯誼會”,有人覺得這些人落後狹隘,後來發現有些教師也參加其活動,更感到不可思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那“抱成團”的宗旨確實給大多數同鄉帶去了“實惠”,解決了不少困難。阿後來,這種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幾乎到處都能見到。它的形式雖是鬆散的,但“親小親,故鄉人”這種同鄉觀念有一定的凝聚力,並在“對外”上保持著一致性。對內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對外則團結一致,抵禦困難和外來的威脅。

中過曆史上最成功的兩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裏,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的。正是同鄉之間互為犄角、互為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的輝煌。很長一段時問內,在中國幾乎所有商業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築不是徽商會館就是晉商會館。會館者,老鄉交遊約會之館也。如今,一個人要外出創業,老鄉眾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條件之一。這也是近年來各地同鄉會風起雲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