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應盡量少下命令。如果領導隻讓員工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隻指出大方向後,便交由別人靈活處理。
其次是,對於部屬或其他人,應當盡量避免幹涉或介入。每個人的工作習慣不同,領導不應該過度地幹預其他人,更沒必要在一旁指手畫腳,如此,非但幫不上忙,萬一沒有處理好,恐怕還會幫了倒忙。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隻要能達到期望的結果,不是非得依領導的方法才可以,因此領導更應該保持正確的態度,給員工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反而更能加快事業成功的腳步。
最後,不要用過多的政策加重員工的負擔。
聰明的領導並非什麼事都撒手不管,而是要能細心地留意員工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動向,並掌握整體團隊的方向和發展遠景,並在遇到困難時能在員工麵前鎮定自若,增加其信心。
政策上忌諱的事情越多,或過度地限製員工能力的發展,不僅會使員工越來越怠惰、缺乏效率,還會讓整個組織或團隊越來越混亂。
領導規定的事項越多,插手的事務越多,員工為了生存,在這麼多限製裏,便學會了算盡機關和陽奉陰違。事實上,隻有讓員工自動自發地散發自己的能量,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開創出更寬闊的遠景。
“鯰魚”帶來競爭——從資源上體現無為而治
想要振奮起員工的奮鬥意誌,先要建立危機意識。若是員工沒有危機意識,就會安於現狀,而企業當然更不會進步。
中國台灣糖業公司(以下簡稱“台糖”)在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台糖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所以靠不斷地賣地盈利,但這並非公司長久發展之計。
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台糖推行“危機管理”,凝聚公司內部所有員工的共識。就好像拔河,全部的員工都要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樣才能發揮成效,贏得勝利;也唯有凝聚共識,才會形成力量。
新的管理架構重組之後,原先不到億元的營業額大幅度提升到1996年的354億元,並且在21世紀向1 000億元的營業額挑戰。
有專家研究發現,企業基本上由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二是以企業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或廢材。
管理這三種人可能會讓領導絞盡腦汁:為了讓幹才更努力,讓人才出成績,讓蠢材或廢材為企業賣力,領導從激勵、懲罰等各個方麵入手,但有時卻收獲不到理想的效果。怎樣管理這三種人才能讓領導省心、省力進而達到無為而治呢?下麵的“鯰魚效應”將給人以啟發。
挪威人的漁船返回港灣,魚販子們都擠上來買魚。可是漁民們捕來的沙丁魚已經死了,隻能低價處理。漁民們哀歎起來:“上帝,我們太不幸了。”隻有漢斯捕來的沙丁魚還是活蹦亂跳的。商人們紛紛湧向漢斯:“我出高價,賣給我吧!”
商人問:“你用什麼辦法使沙丁魚活下來呢?”
漢斯說:“你們去看看我的魚槽吧!”
原來,漢斯的魚槽裏有一條活潑的鯰魚到處亂竄,使沙丁魚們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因而它們才存活下來。
其實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受到啟發,企業老板請來一條“鯰魚”,讓他擔任部門的新主管。企業上下的“沙丁魚”們立刻產生了緊張感。“你看新主管工作的速度多快呀!”“我們也加緊幹吧,不然就被炒魷魚了。”這就產生了“鯰魚效應”。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利潤自然是翻著筋鬥上升。
企業光榮的曆史不能一直緬懷,大家不能總是“吃老本”,因為這樣會讓員工失去憂患意識。在這個時候,引入一條“鯰魚”,領導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