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還要求領導做到“恩威並重,軟硬兼施”。隻有嚴格要求和進行人性化管理,做好製度規範並執行到位,同時更關心員工,把員工當成企業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實現人企合一。
GE(通用電氣公司)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非常成功的企業之一,其前總裁韋爾奇在總結GE成功的經驗時說,GE雖然業務是多樣化的,但是文化非常統一,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對價值觀有所懷疑,有所違背。也就是說,用統一的文化代替了統一的業務,也能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GE也是高度授權的,各事業部權力很大,總部是戰略和文化中心,看似“無為”,但已經是“無所不為”。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要建立在規範管理的基礎上,領導要具備高超的管理藝術,要平衡集權與授權的度,有為而不妄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領導無為,員工“有為”
很多領導都希望自己的下屬能夠在自己度假的時候將工作落實,但是員工總是“執行不力”,這讓領導極不放心。
現如今,很多企業、單位、團體都講“提高執行力”。但為何成效不大?這很讓人深思。執行力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管理沒有常抓不懈;出台的管理製度不嚴謹,缺少針對性和可行性;缺少科學的監督考核機製;等等。
管理的理論、經驗要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談得上加強企業執行力;而加強執行力,就是加強人的執行力。如此一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提高執行力不在於管理經驗的新老,重要的是依靠每個人對製度措施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最終還是得靠每個人的責任心。
某集團公司有位基層管理人員業績突出,老板想把他調往總部,而他卻自願留守分公司,雖幹得有聲有色,卻也辛苦至極。別人問他:“值得嗎?”他答道:“既然留下來,就有責任幹好。”這是責任的力量。也常見各部門,因職位高下、利益不均,有人就推三阻四、拖遝怠工;可也有人照樣無利而往、披星戴月地工作,單位興旺發達了,他們仍默默無聞,隻是幕後英雄而已——可他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幹這份事,就得為此負責。”由此可見,在企業發展階段,企業員工的責任心更能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有了責任心,才會凡事嚴格要求自己,在製度執行中不打折扣,在措施實施中不玩虛招,做到令行禁止。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情形並不完全如此樂觀。有一個人給一位企業老板發送電子邀請函,連發幾次都被退回,向那位老板的秘書查詢時,秘書說郵箱滿了。可4天過去了,還是發不過去,再去問,那位秘書還是說郵箱是滿的。試想,不知這4天之內該有多少郵件遭到了被退回的厄運?而這眾多被退回的郵件當中誰敢說沒有重要的內容?如果那位秘書能考慮到這一點,恐怕就不會讓郵箱一直滿著。作為秘書,每日查看、清理郵箱,是最起碼的職責,而這位秘書顯然責任心不夠。
人們還經常見到這樣的員工:電話鈴聲持續地響起,他仍慢條斯理地處理自己的事,根本充耳不聞。一屋子的人在聊天,投訴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可就是沒人接聽。問之,則曰:“還沒到上班時間。”其實,離上班時間僅差一兩分鍾,就是沒人接聽。有些客戶服務部門的員工講述自己部門的秘密:“5點下班得趕緊跑,不然慢了,遇到顧客投訴就麻煩了——耽誤回家。即使有電話也不要輕易接,接了就很可能成了燙手的山芋。”
這些問題看起來是小事,但恰恰反映了員工缺乏工作熱忱和積極性、主動性。員工一旦“無為”,領導工作必然受到掣肘;而如果員工將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就是為領導分擔工作,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