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紀律是勝利之母,執行紀律沒有任何借口(2)(3 / 3)

1.借口的表現

其實,每一個借口的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潛台詞,借口的主要表現形式無外乎以下幾種:

(1)“最近我很忙,我會盡快去做的。”找借口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容易讓人養成拖延的壞習慣。通過仔細觀察,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在每個企業裏都存在著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看起來忙忙碌碌,似乎盡職盡責了,但是,他們把本應1個小時完成的工作變得需要半天的時間甚至更多。

(2)“我以前沒做過這種工作。”找借口的人往往是那種因循守舊的人,他們缺乏一種創新精神和自動自發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許他們在工作中做出創造性的成績是徒勞的。借口會讓他們躺在以前的經驗、規則和思維慣性上舒服地睡大覺。

(3)“這不是我的責任範圍。”許多人在找借口的時候總是把“不”“不是”“沒有”等否定詞與“我”緊密聯係在一起,其潛在意思就是“這事與我無關”,不願承擔責任,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在一個團隊中,是不應該把“我”與“別人”區分得太明顯的。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也不可能獲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更不可能得到上司的信賴和尊重。

(4)“競爭對手太強了,我們趕不上他們。”當一個人為不思進取尋找借口時,往往會這樣來說。借口給人帶來的不利後果是讓人消極頹廢,如果養成了找借口的習慣,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其潛台詞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這種消極心態將剝奪個人成功的機會,最終讓人一事無成。

(5)“我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能來完成這項工作。”這種說法其實是在為自己的能力或經驗不足而造成的失誤尋找借口,這樣做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隻能讓人逃避一時,卻不可能讓人逃避一世。

2.拒絕一切借口

優秀的管理者是不需要在工作中尋找任何借口的,因為他總是把每一項工作盡力做到超出自己的預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總是采取積極的行動,而不是尋找各種借口推諉;總是出色地完成企業安排給自己的任務,替企業解決問題;總是盡全力配合同事和下屬的工作,對同事及下屬提出的幫助請求,從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遲。

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甚至成為了中國精神的象征。而提起中國女排,不能不提到的一個人物就是郎平。

郎平是中國女排的主攻手。因為郎平的技術一流,所以平時在自己做完訓練後,還會主動關心和幫助其他隊員。

有一次,郎平做完自己的練習了,就主動留下來幫隊友補課。可能是因為太累了,她不像自己訓練時那樣到位。

但是,教練袁偉民對她的扣球尺度把得很嚴,不斷地讓她練了一次又一次,甚至後來還被罰多做幾組。郎平又氣又累,委屈地抹起眼淚。

本來是好心幫助隊友訓練,不僅沒有受到表揚,反而還要受到教練的訓斥。這真是太不公平了!但教練並不為眼淚所動。

冷靜之後,郎平想通了,充分認識到不論是自己訓練還是幫助隊員訓練,都沒有任何借口“打折扣”。為了在強手如林的世界排球賽中奪得金牌,就一定要以最高的標準來要求隊員要求自己。

郎平抹掉眼淚,重新調整了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終於完成了一節高質量的訓練課。

借口解決不了問題。在企業中,結果往往比過程更重要。如果為自己沒能按時完成任務做出各種自我安慰,會給別人留下一種推卸責任的印象。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做到拒絕一切借口呢?

(1)專注用心的工作。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是對所做的工作要專注用心,在具體實施工作任務時,先把心思集中到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上來。

(2)進行團隊協作。在一個組織中,每個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要想出色地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必然要依靠團隊協作,協同團隊成員共同前進。

(3)注重速度。執行效果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是行動的速度,因為速度現在已經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當然,快與慢是相對的,快速執行並不是要求你為了完成目標而不計後果,更不能隻是為了追求速度就降低工作質量。員工的快速執行應先建立在強大的思維能力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