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最普遍的回答很詼諧,然而饒有意味:“因為我要上廁所。”這個答案是否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同事?你問:“為什麼你今天早上到辦公室來?”同事:“嗯,我6 : 30起床上廁所,然後想反正也起來了,索性來辦公室瞧瞧。”看起來,很多人的驅動力來自壓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固然是踩著時間的尾巴準時上下班的,可是,我們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像這樣,怎麼可能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貢獻和突破。我們所說的遵守紀律,不僅僅是在行動上不違反企業的規章製度,光做到這一點遠遠不夠,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紀律的重視。
員工對紀律的遵守應該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而不應該是來自外界的約束力。
對於自我約束的問題,詼諧作家傑克森·布朗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缺少自我約束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後,還是原地打轉。”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幾分才華,而且工作量實在不少,卻又看不見太多成果,那麼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約束的能力。
有一位電器公司的銷售主管,他一直保持著將文檔做得很工整的習慣,無論當時他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這個習慣讓他受益匪淺,他很清楚所要完成工作的時間和所要采取的方式。在他的個人電腦裏,他會跟蹤每一件事,從而確保不僅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和落實各項細節,而且兼顧顧客和同事。如果他們沒有承諾及時和他聯係,他就會給他們發電子郵件。事實上,有一天,一個人告訴這位主管:“我還不如主動跟你聯係,因為我知道你如果聽不到我的消息,一定會在我的語音信箱裏留言的。”
這位銷售主管如此辛苦地跟蹤每一件事,以確保工作質量,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培養員工的自我約束意識,把外在的約束力轉化成內在的自我約束。源於自我的力量才是長久的和可靠的,才能永遠保持它的戰鬥力。
全球“IT代工之王”郭台銘曾說:“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隻有執行的紀律。”意思是說,除了那些基礎實驗室的研發人員,其他像做主板和筆記本電腦的研發人員也要靠嚴格的紀律來管理。正是要求員工必須執行這些紀律,郭台銘才能把企業越做越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如果你具有強烈的紀律意識,在不允許妥協的地方絕不妥協,在不需要借口時絕不找任何借口,如質量問題、對工作的態度等,你會猛然發現,工作因此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麵。
對企業和員工而言,遵守紀律、敬業、服從、協作等精神永遠都比任何東西重要。這些品質不是員工與生俱來的,沒有哪個員工從一開始就是嚴格遵守紀律的,也不會有誰是天生不找任何借口的好員工。
紀律至上,令行禁止
要管理,人們就需要依據一些原則,也就是說,需要依據一些被接受、被論證過的道理。紀律代表了某個組織管理製度的總和。
紀律是組織成功的保障。說話不靈,做事就無效。紀律的製定是組織中全體成員行為一致的前提和基礎。所以,要想讓組織有統一的行為,組織的領導者需要先做的工作就是“建章立製”,確定遊戲規則。
每個企業都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棘手的問題,如員工抗命、聯合起來對抗總裁或要挾領導、不願與某同事協調合作、醉心於工作外的事項、紛紛請調或離職等。這些問題都是和人有關的,往往發生一兩件,就使人感到頭痛和焦慮。因此,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有嚴明的紀律。
20世紀70年代,日本伊藤洋貨行的董事長伊藤突然解雇了業績赫赫的岸信一雄。這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一次震動,就連輿論界都用輕蔑尖刻的口吻批評伊藤。
人們都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責伊藤過河拆橋,將三顧茅廬請來的一雄給解雇了,認為伊藤榨光了一雄的才能,一雄已沒有利用價值。在輿論的攻擊下,伊藤卻理直氣壯地反駁道:“紀律和秩序是我的企業的生命,不守紀律的人一定要處以重罰,即使會因此降低戰鬥力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