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大學同學的安排下,業餘作家將自己的履曆表重新“粉飾”了一番。由沒有工作經驗轉變成了某報社的出色編輯。隻因所在報社由於國家有關政策停辦了,不得不重新求職。期望月薪不低於三千元。麵試的時候,業餘作家一改往日的謙虛姿態,以不卑不亢的自信姿態一下子就贏得了某出版社的青睞,第二天就讓他上班。上任後,由於業餘作家本身底子不錯,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有了那位同學的幫忙,很快就適應了工作,贏得了單位領導的高度認可。
這種把自己身價提高,反而受到歡迎的現象,在經濟學中稱為“吉芬現象”(吉芬現象是19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有個中吉芬的人發現,土豆價值上升,但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當時稱為吉芬難題,後來,在經濟學中,把這類需求量和價格成同方向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
生活中“吉芬現象”還有很多。有的人並沒有學過經濟學,更不知道“吉芬現象”,但所作所為卻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一個退休工人退休後閑來無事,便自己擺了一個小攤,當起了老板。臨近春節時,他托戰友從外地進了500瓶瓷瓶包裝的白酒,進價隻有5元,退休工人看進價這麼便宜,就標價8元。可是賣了十來天,也隻賣出3瓶。有的人拿著酒問他:“這酒包裝這麼好,價錢卻這麼便宜,是真酒嗎?”盡管退休工人一再保證是廠家正品,可人家琢磨半天,最後還是沒買。退休工人急了,照這樣下去,幾百瓶白酒得賣到啥時候?怎麼辦?這時兒子給老爸出主意,把標價改成28元。退休工人一聽樂了:“你腦子咋想的?8塊錢都賣不出去,還28塊,誰要?”兒子說:“你先試試,反正現在不也賣不出去嗎?”退休工人想想也是,便將標價改成了28元,沒想到,第二天,一下子就賣出了二十多瓶。
出現這種結果,原因在於很多人認為便宜沒好貨,貴的就是好的。
推銷自己其實就和在市場上賣東西一樣,適當地抬高自己是完全必要的,過分的謙虛就像把自己低價處理一樣,反而讓人認為你水平不高假冒偽劣。
這樣的情形大家也許都見過,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向人借錢時,一般都很難借到,倒是那些一副理直氣壯樣子的人,借起錢來反而很容易。他會說我現在一時周轉不開,借錢隻為救個急,等這個急緩過來了,立馬連本帶利一塊兒還你。如此爽快,別人還能不放心地把錢借給他?或者他說現在手頭上的生意很賺錢,故意把生意的收益誇大一些,對方也樂意將錢借給他。一般來說,人們決定是否把錢借給你,並不由你的困難程度決定,而是由你能否按時給他還款的預期決定。如果你一開口就讓人感到一副活不下去的樣子,那麼你借錢十有八九要失敗。因為他感到借錢給你,很可能會是把錢扔到水裏,打了水漂。
有些熱心人給別人盡力幫忙,最終卻落個費力不討好的下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姿態降得太低,別人來求自己辦事,自己卻像是在求人。
當別人求自己辦事時,有經驗的人通常會適時地抬高自己,先說明別人求自己辦的事比較難辦,然後表示雖然有難度,但自己會盡量把事情幫他辦好的。這樣一來,別人自然會覺得求對人了,也會打心裏感激他。比如一個人創辦了一家公司。有朋友來求他,希望幫自己的孩子找個工作。如果這個人一聽說是朋友的孩子,就滿口答應,並且說:隻要不嫌公司待遇低就來吧,公司正愁招不到人呢,如果沒啥事,明天就可以來上班。這樣一來,就算這個人幫朋友的兒子解決了工作問題,朋友心裏會想,原來他們公司這麼容易進,早知道就不托他了。如果工資不高,朋友沒準還會抱怨,這個人真是太黑了,連朋友的兒子也這麼剝削。
相反,當朋友來求他時,他如果這樣說:公司現在雖然不缺人,但朋友的麵子我哪能不買賬?我想想辦法,怎麼著也得給他弄個職位。朋友自然會對他感激不盡。
中國有句俗語,“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是說人一落魄了,在別人心目中就沒有地位、尊嚴可言了。其實越是到落魄的時候,越不要貶低自己,而是要抬高自己。如果自己對自己都不抱希望了,還指望別人給你什麼呢?要自己給自己長誌氣,不要讓人輕看自己,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