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個典型的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對於這件事,其實雙方都有好幾種選擇。對於小女孩這一家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讓女兒去培訓班參加培訓。稍次一點的選擇是在被鄰居告知後,改變女兒拉提琴的時間。最壞的選擇是在被鄰居告知後,不去理會。而其鄰居也有如下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建議這家的家長,讓小女孩學習一些有關音樂方麵的知識。稍次的選擇是建議他們讓小女孩不要午間休息拉琴。最壞的選擇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結果,雙方的選擇很令人遺憾,因為他們都選擇了最壞的方案。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參與者在人際博弈的過程中,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覺作出最不理智的選擇,而這些選擇都是由於人們的為己之利所得出的結果,要麼是零和博弈,要麼是負和博弈,都是非合作性的對抗博弈。
如果博弈的結果是“零和”或“負和”,那麼,對方得益就意味著自己受損或雙方都受損,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因此,為了生存,人與人之間必須學會與對方共贏,把人際關係變成一場雙方得益的“正和博弈”,與對方共贏,這也是使人際關係向著更健康方向發展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要借助合作的力量。
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獨立生活的,這本來就是一個需要互相扶持的社會,主動伸出友誼的手,你會發現原來四周有這麼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更需要和其他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因此,在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如果能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能從良好的願望出發,便能使人際交往達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要達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誌作為和別人交往的準則,而應該在取長補短、相互諒解中達成統一,達到雙贏的效果。
例如,夫妻之間的互利互惠,可以使彼此間的感情更親密。有這樣一對夫妻,妻子是個癱子,丈夫是聾啞人,外人看來他們很不幸,但他們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們要去鎮上買一些日用品,由於丈夫不會說話,當然不好交際,所以,在去鎮上賣東西的時候,這個聾啞丈夫一定會騎著三輪車,讓妻子坐上。到了要買東西的地方,妻子便坐在三輪車上談價錢購貨物。更可貴的是,他們從來沒有因為某件事情而發生過爭吵,為什麼呢?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大本領,而是因為他們能互相補充彼此之間的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卻有強健的身體;丈夫不會說話,妻子卻有很好的口才。由於他們能取長補短,所以他們在一起生活得十分的美滿。這種在交際中能互利互惠的情況,便是正和博弈。
其實,在交際中,如果遇到與交際對象發生衝突的時候,互相之間若能為對方著想,采取一種雙方合作的態度,那麼,就一定能避免交際中的對抗性博弈發生。
擁有博弈中的雙贏思維,擁有平等、互惠的思想,采取合作的態度,這樣才能使人際關係呈現“正和”狀態,並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落魄時,抬高自己
一個在全國報刊上發表過幾十篇文章的業餘作家,離開自己居住的小城鎮,來北京發展,他希望謀求一個編輯的工作崗位。麵試時,主考官問他有無經驗,業餘作者如實作答,沒有做過相關的工作。麵對主考官,業餘作家表現得非常謙虛,姿態很低,表示隻要能給他一次機會就心滿意足了。業餘作家麵試了多家單位後,卻沒有一家錄用他,很快兩個多月過去了,業餘作家還是沒有找到工作。業餘作家泄氣了,難道北京的工作這麼難找嗎,北京做編輯的人一個個都是大作家嗎?
就在業餘作家準備放棄時,意外地碰到了大學時一個同學,當時他已是某知名雜誌社的編輯部主任了。業餘作家給他談起自己的情況,這位同學聽完後,大聲說道:“像你這水平,哪能找不到工作!你知道原因在哪嗎?關鍵在於你的姿態,你把自己放得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