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際關係經濟學(2)(3 / 3)

天津某媒體報道,一名男子連續騙了3人及一家單位,共騙取人民幣3萬餘元,這3位被害人均與其有親屬關係。

“殺熟”是眼下的一個流行語,指的是通過坑害親戚或朋友來發財致富。在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殺熟”正式成為一個名詞,被定義為“做生意時,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采取不正當手段賺取熟人錢財”。 

通過托關係,本想買點便宜貨,結果買回來的東西比市場價還要貴,這是一種常見的“殺熟”。最厲害的“殺熟”大概要算傳銷了,前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傳銷引起的父子夫妻不和、兄弟姐妹反目的故事。有一回,一個同事聊起老同學聚會的事,在聚會時,其中一位大吹大擂地講起他搞傳銷致富的故事,剛流露出要大家一起來搞傳銷的意思,立刻就有人斥道:都是老同學,你害我們幹什麼! 常言道:兔子不吃窩邊草。“殺熟”者偏偏是連窩邊草也不放過,實在令人痛恨。

“朋友妻不可欺”代表了過去人們對“殺熟”的警示,但這其中並沒摻雜經濟利益的因素。可現在的“殺熟”,更多是侵犯他人的經濟利益。如一項資料顯示,60%的經濟犯罪案件都是“殺熟”。“殺熟”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表現尤其突出。

那麼,為什麼在前市場經濟體製(市場經濟體製之前的各經濟體製),這種“殺熟”較為少見呢?

這是因為在前市場經濟體製下,個體的道德品行都是獲取資源的一個重要條件,若因“殺熟”留下汙點,以後再也沒有機會獲取很多的利益,甚至會毀了一世英名。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人熟為寶”,這些向來是人們堅守信奉的觀念。熟悉,相對來說就比較了解,知根知底。可以說,熟是“關係”的另一種表達。拉關係、找關係、建立關係、利用關係,首先需要熟悉,人熟才好搭上話、貼上邊、湊上前,辦事容易成功奏效。有的人熱衷於搞“感情投資”、“聯絡感情”,就是對用得著的人,先千方百計地用“物質好處”當橋梁攀上,進而混熟了,到關鍵時刻再去謀取個人利益。

換句話說,在前市場經濟體製下,對於一個理性的“經濟人”而言,他是輕易不會“殺熟”的,因為“殺熟”的成本往往要遠遠高出它的收益。在傳統的社會結構裏,人們的交際範圍有限,重複互動的頻率也很高,相互的利益聯結也緊密,道德監督也相對容易,“殺熟”容易敗露。而一旦敗露,就等於觸犯了整個網絡中的人情法則,代價不僅僅是個別關係的終止,更會影響到他在所屬的關係網絡中的聲譽,所以無論是從“麵子”方麵考慮還是從長遠利益考慮,“殺熟”不是一個理性人願意去做的事情。

在傳統社會中,熟人關係是沿著血緣、地緣的路徑而生成的,受傳統社會結構的影響,熟人之間關係的運作包括經濟活動,基本上是在一定的倫理實體中展開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利他主義和人情法則的製約,所以很少會有“殺熟”現象。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原先的熟人之間的關係受到了挑戰,原先的交往、交易所受到的文化約束現在受到了市場經濟工具理性的侵蝕。原來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狹小的地域性社會,受傳統和曆史支配,講究身份,個人很難基於自身特質來獲得成就,而隨著轉型期市場經濟製度的轉軌,個體經濟理性的加強,傳統社會中的交往、交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情理規則和利益規則由統一逐步走向分離,這意味著原先的“集體意識”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控製個體了,熟人關係在運作中的風險也隨之大大增加了。

幾年前,到處可以看到“保安培訓班”的招生簡章,宣傳小傳單上把培訓班吹得天花亂墜,讓貧困地區的一些青年以為是天賜良機,從農村擁入城市,夢想著將來也穿上製服,在城裏謀一份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個叫陳程的小夥子經不住一個遠方親戚的鼓動,向親友借了幾千塊錢,到西安去“學習”。但沒過幾天,陳程就搖身一變,成了保安學校“招生辦”的人,跑回來“大量招生”。結果陳程或遠或近的親戚、鄰居都把孩子交給了他。後來大家才知道,陳程的“待遇”,就是從親自招的“學員”身上“提成”出來的;而所謂的“保安學校”,隻不過是一個空殼子而已,結業分配等承諾隻是一句美麗的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