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處於人生低穀時,打電話給他們。不論你關係網中誰遇到了麻煩,你都要立即打電話安慰他,並主動提供幫助,這是你支持對方的最好方式。
充分利用你的商務旅行,如果你旅行的地點正好離你的某位關係成員很近,你可以與他共進午餐或晚餐。
隻要是你關係成員的邀請,不論是升職派對,還是他子女的婚禮,你都要去露露麵。
至少每三個月調整一下你的關係網。要多問問自己:“為什麼要保留這個關係?”如果你不能定期更新或增加新人,你的關係網絡就會老化,其威力會大大減弱。
時刻關注對網絡成員有用的信息。應定期將你收到的信息與他們分享,這很關鍵。
優秀的關係網絡是雙向的。在你希望別人為你帶來效用時,別人也在考慮你是否能給他們帶來效用,這符合經濟學上成本與收益的原則,即他們給你帶來了效用,也必定要從你身上獲得效用,因此,不要一味地希望別人為你付出,否則無論什麼人都會疏遠你。
中國人吃飯搶著付錢是為了麵子嗎
中國人向來比較講究禮節,連一起吃飯埋單都要搶著付錢。而西方人卻是不爭不搶,AA製,簡明了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通常的回答是因為文化的不同,中國人講麵子、好客氣,西方人比較實在,崇尚獨立。但要是再問,為什麼中國人的文化與洋人不同,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什麼道理?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文化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東西,用文化不同來回答中國人請客吃飯方式與洋人的不同,是在用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解釋另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這樣的回答很難讓人感到滿意。
這裏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想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因為文化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這就涉及經濟學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即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付出了成本,就要得到預期的收益。
首先,中西方的“流動性”有差異。在經濟學家們看來,曆史上的中國社會以農業文明為特性,人群的流動性較差,因此,一個人請客埋單的時候,完全可以預期到被請的人日後也會請他,所以請客的人其實並不吃虧,大家輪著來就是了。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活生存狀態相對穩定。埋單不過是一個輪流的程序而已。而在西方,海洋和商業文明使得人群的流動性更強,一個人今天在這個地方,明天就有可能到了那個地方。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都不吃虧,彼此分攤,各人付各人便是最好的辦法。
人都是理性的,他今天付出成本為別人埋單,就是想得到以後預期的收益,即讓別人以後也為他埋單。相互間的生存狀態越穩定,一個人為他人埋單的風險就越小,他被別人日後回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風險就越大,回報的可能性也越小。
其次,中國人也不是一味地由一個人埋單。兩個人第一次在一塊兒吃飯,大家都搶著埋單,第二次大家雖然也是搶著付錢,可往往是上一次沒付錢的一方極力阻止另一方,並將錢付上,而上次付錢的一方也就順勢將掏錢包的手放下,並客氣一番。這樣看來,中國人實際上實行的也是一種AA製,隻不過形式上不一樣,相對含蓄一些而已。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能夠得出這種區別的實質。其實普天之下的人性都是相通的,中國人也同西方人一樣,決定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學上談的根本問題——利益。正是這樣,那些在文化、道德範疇內解釋不清的東西,用經濟學進行分析,就讓人豁然開朗。
吃飯埋單如此,其他問題亦是如此。所謂的禮尚往來早就成為國人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一是人格上的成本與收益,公共汽車上你給一個陌生人讓了座位,你也許並不希望下次碰上他,他會給你讓座,再說,能碰上的機會太小了。但你絕對需要他的一聲“謝謝”,獲得心理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