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用人與管理中經濟學啟示(4)(3 / 3)

喬丹在這同樣的3小時中,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並賺到200萬美元。而在這同樣的4小時中,傑尼弗可以在麥當勞工作賺40美元。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200萬美元,而傑尼弗的機會成本是40美元。傑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他的機會成本低。

比較之下,喬丹不應該修剪草坪,而應去拍廣告而雇用傑尼弗修剪草坪。隻要他支付給傑尼弗的錢高於40美元而低於200萬美元,雙方的狀況都會更好。

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隻要堅持 “比較優勢”,在與別人的合作和競爭中就可以獲得對自己來說最大的效用收益。

全部賣完反挨罵

專賣店裏小吳看著自己負責的區域,有一個衣架是空的,那是因為一周內她將此款衣服全賣完了,比經理給她的兩周內賣完提前了整整一周。她想,這個月的任務超額完成,今天晚上經理過來察看銷售情況時,一定會對她大加稱讚,沒準還能得到銷售月冠軍的稱號呢!於是,小吳不由美滋滋地笑了。

傍晚,經理真的來到店裏察看銷售情況。正如小吳所想到的那樣,經理在空衣架前止住了腳步,盯著衣架旁貼著“已售完”的紙條,問小吳:“這是什麼時候賣完的?”

“我的機會來了!”小吳不由暗自高興,自豪地說道,“就在今天上午!”

小吳被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經理聽完她的話後,大聲喝道:“你為什麼不提前通知我! 你懂不懂銷售的基本道理?”

“銷售道理?”原本以為會得到表揚的,沒想到卻遭到嚴厲的斥責,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吳感到既委屈又莫名其妙,於是決定直接向經理問個明白。

小吳:“我什麼地方做錯了呢?”

經理:“因為你把潛在機會丟掉了。”

小吳“什麼?把機會丟掉了……”

經理:“對,潛在機會!”

其實,經理所說的潛在機會是指機會損失,也就是獲得銷售時機的反義詞。怎麼理解銷售時機呢?就是將顧客需要的商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給他們。現在一個人當老板的小賣部逐漸被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所取代,其原因就在於後者的商品品種齊全,數量豐富,顧客很方便就能買到自己想買的所有東西。後者在本質上是因為抓住了銷售時機。

小吳隻為自己把銷售任務完成而高興,卻不知道在快要賣完之前,要提前通知經理以便經理及時安排進貨。

如果小吳能在那款衣服賣得所剩無幾時,及時通知經理,這款衣服就很可能在上午有新貨,這樣一來,賣掉的可能更多。

小吳過早陷入了“銷售一空,庫存為零”的狀態,失去了創造新營業額的機會,即造成了所謂的“機會損失”。

按一般想法,可能覺得銷售一空就萬事大吉了,然而從經濟學角度看“機會損失”是不受歡迎的。

例如,如果賣出了10件,有2件的機會損失的話,那麼10件減去2件,相當於僅僅賣出了8件。 因此,身為營業員的小吳要想被經理誇獎,最好在預計快要賣完時及時通知經理備貨。

當然,比預計銷售量多備一些貨需要敏銳的眼光,這恐怕也是商業經營中最難辦的事情之一。對負責采購的人而言,這是最大的挑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商品過度剩餘的後果很嚴重,脫銷的後果同樣很嚴重。

我們不能因為把東西賣完了就慶幸不已,更應該把握銷售時機,考慮如何再進貨,爭取賣出更多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