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職場中的利益思考(4)(3 / 3)

其實說到底,判斷身價高不高,工資少不少,不能單純看學曆高不高,而應該看他創造的勞動價值與工資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學生雖然學曆層次較高,但是由於目前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大學生往往沒有從事與其學曆相適應的工作,其工作技術含量並不高。再者,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技能單一,工作經驗缺乏,而他們對工作期望值較高,他們中很多人不願意從事苦、髒、累,待遇偏低的工作,對工作環境、工作報酬、工作強度等都有較高的要求。 

正如華南師範大學諶新民教授所言:“現在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梯級轉移的滯後,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樣看來,大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是人才結構、產業結果的問題,並非簡單的人才、知識貶值,體腦倒掛,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問題。 

做“大豬”還是做“小豬”

“智豬博弈”是經濟學上的一個經典案例:假設豬圈裏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製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製按鈕,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收益(吃到3個單位食品的同時也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收益計算相同),但小豬等待的話,就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收益,等待優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個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那麼,兩頭豬會采取什麼策略呢?答案是:小豬將安安心心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在當今的職場中,經常會有“智豬博弈”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職場的人際衝突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

小陳可以說是“智豬博弈”中的“大豬”。每當小陳下班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老婆大吐苦水,“我要瘋掉了!所有的工作都讓我一個人來做,難道把我當成機器人了?”

小陳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門工作,每天都是這項工作還沒做完,就有另外幾項工作等著他去做,整天沒有喘氣的機會。公司規模很小,作為公司重要部門的核心部門卻隻有三個人。而且這三個人還分了三個等級:部門經理、經理助理、普通幹事。很不幸的是小陳正好是那個經理助理,處於中間的一個級別。

小陳總是抱怨說:“經理的任務就是發號施令,上麵交給他的工作,他一句話就打發掉了:‘小陳,把這件事辦一辦!’可是我接到活之後,卻不能對下屬老江也瀟灑地來一句:‘你去辦一辦!’一來,老江年紀比我大,又是經理的‘老部下’;二來,他學曆低,能力有限,事情交給他也不放心。”小陳隻能搖頭,然後把自己當三個人用,加班加點完成上級的任務。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由於事事都是他出麵,其他部門的同事漸漸認準了:隻要是核心部門的事,就直接找小陳!甚至老總都越過經理,直接把文件扔到小陳的桌子上。小陳每天被上頭派下來的瑣事纏身,甚至連部下老江都敢給他派活了。這天,老江把一疊發票放在他麵前說:“你幫我去財務報一下。”小陳當時腦子就不轉了,過了半晌才問:“你怎麼不自己去?”老江賠著笑說:“你跟財務熟,辦起來比較方便!”盡管很不爽,但礙於同事情麵,小陳還是替老江去了趟財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