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兩者孰輕孰重,誰不如誰,收入不能說明一切。
江大媽是北京昌平區的農民,她經常給縣裏的綠化地搞綠化、拔草,一天能掙三四十塊,算是進城務工人員。
到城裏幹活可不容易,江大媽每天早晨6點半就開始幹活,11點半休息,下午2點開始到6點,一天要幹9個小時。風吹日曬,還得半蹲在草地上,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
小徐是某公司的快遞員,每天清晨6點半就得起床,騎40分鍾的電動自行車到公司,7點半,開始一天的工作。小徐來來回回地奔波在取件、送件、客戶、公司之間,一直到晚上9點,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在住處附近的小飯館,小徐吃一碗牛肉麵,解決晚餐問題。回到租來的平房裏,小徐洗洗涮涮,就到11點鍾,該睡覺了,明天還得繼續早起工作。
小徐對自己的工作還算滿意,畢竟現在一個月3000多塊錢的收入比起原來當保安一個月800塊錢的收入高出了好幾倍。但他有兩個擔心,一個是擔心安全,為了趕時間、多送件,他總是飛奔在馬路上,闖紅燈、逆行,成了家常便飯。另一個是擔心生病,他的工資沒有保底,一生病就不能出去跑業務,沒有業務就沒有錢。
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沒有小徐賺的錢多,但從調查來看,大學生就業趨向於選擇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上下班時間固定,上班期間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
另外,現在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看重的是第一份工作帶來的發展機會和以後升職加薪的潛力,而不會過多地考慮起薪的多少,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名義工資收入可能很低,但是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上升空間的含金量很高。
小楊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一家知名網站做客服,每天加班加點的工作,工資也隻能拿到3000多塊。她說自己想撐夠一年,爭取升為客服主管。那樣的話,工資就會增加不少。
小吳畢業後進了一家央企工作,起薪不到2000塊錢,兩年後,升為辦公室副主任,工資一下子漲了近2000塊,還不包括其他的福利,小吳的目標是過兩年升為正主任,到時薪水更高。
相比較而言, 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大都是重複性的又苦又累又不安全的體力活,無論是從事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社會保障和上升空間都十分有限,而大學生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工作環境、條件和勞動強度要遠遠好於農民工。另外,大學生即使起點與農民工相差無幾,發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否認,大學生收入低於或等於農民工收入的情況不普遍,更多的情況是大學生的收入高於農民工。因而,對於大學生月薪不如農民工的現象,不必大驚小怪,而應該把它視作一件正常的事情。
話又說回來,我們不得不思考這麼一個問題,農民工的工資為何緊追大學生的?
有關人士認為,兩方麵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第一,它和兩個群體的人員心態有關係,農民工肯吃苦、敢吃苦,在經濟發達地區普遍勞動力缺失的今天,農民工的這種工作態度更受一些基層單位的歡迎。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必須吸納更多勞動力,於是,增加工資和福利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相對而言,大學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讓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近幾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一增再增,相應的崗位卻沒有增加多少,某些好崗位甚至出現幾千人競聘的場麵。想工資上漲,談何容易?
雖然競爭加大,但很多大學生依然以“天之驕子”自居,這無疑加速了大學生工資水平的下滑。市場需求決定,除了考公務員,擁有高工資崗位的人隻能是少數,絕大部分的人還是到基層企業、單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擺正心態,找的工作工資不如農民工,很正常。
第二,農民工之所以工資上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在的農民工,經過社會實踐,擁有了一定工作經驗和技術,對大學生來說,這剛好是他們的軟肋,因此,大學生要想獲得高工資崗位,最急需的是提高這一方麵能力。
如今有些大學生畢業後,主動回到一些技校去強化個人技能,或者要求零工資就業。從表麵上看,這讓大學生很沒麵子,但從長遠看,大學生們敢於放下架子,更多地去接觸社會,不失為增加競爭資本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