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道理告訴那些企業“領頭羊”們,完全不必去組織什麼價格聯盟,不如教下麵的企業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24小時營業的商店
某晚,幾個好友聚在小張的單身宿舍打撲克,激戰至午夜,一個人說肚子餓了,這一說不要緊,大家都有了同感。找點吃的吧,可單身宿舍沒有什麼填肚子的,去外麵買,都半夜十二點多了,哪家店還會開門。
小張說話了:“別急,樓下新開了一個便利店,24小時營業,我這就去給你們買東西去。”。不一會兒,小張就提著一大袋方便麵、餅幹、飲料什麼的進來了。大夥一邊吃一邊說:“還是有這麼一個商店方便,什麼時候都能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如今,中國的一線城市很多都已經有了24小時營業的商店。哪怕購物者淩晨1點肚子餓了,也能買到方便麵或麵包等食物。我們知道,整夜營業的商店會比那些正常營業的商店多出一筆額外開支,如空調和照明費用,晚間輪班的收銀員、存貨管理員的加班費,很大程度上這些成本要比創造的額外利潤要高,為什麼這些商店還是堅持通宵營業呢?
顧客去哪家商店買東西,取決於幾方麵因素:價格、商品種類、商店位置和營業時長。大多數顧客一旦選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以後買東西也會直接到該店。對顧客而言,熟悉了一家店的擺設後,就不願再花費精力到另一家店去找東西了。所以,讓自己成為盡量多顧客的第一選擇是眾多商店的強烈動機。
通常,每一家店的上架商品的價格和種類都相差不大,如果哪家店的上述因素有些差異,就可能促使一部分購物者選中該店作為長期光顧的對象。在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專門到一家不順路的商店買東西,但隨著交通的發達、小汽車的普及,商店的位置不再是人們購物要考慮的一大因素。如此一來,商家隻好把差異性放在了營業時間上了。假設所有商店都在晚上10點關門、次日早晨8點開門,如果一家店把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12點關門、次日早晨6點開門,它就能成為營業時間最長的店。即便那些很少在晚上12點或早上6點買東西的顧客,也會因此選中這家店作為自己買東西的地方。他會想,自己沒準哪天就需要在半夜買東西,這樣的話,此商店就給自己帶來了最大的便利。對給予自己方便的商店,人們會經常去那裏購物,作為回報。所以,雖說超市在晚上12點或早上6點吸引到的顧客並不多,但由於它營業時間長,就能吸引到更多顧客長期到此購物。
當然,其他的商店不會坐視自己的顧客流失,它們也會采取相同的方式——延長營業時間。而這時,有些店又會把關門時間延長到淩晨1點或2點,開門時間提前至4點或5點。如果多營業一個小時的成本不太大的話,那麼競爭的最終結果就成了現在的許多商店24小時營業。
當商店都選擇24小時營業後,新顧客選中哪家店,就和它們的營業時間沒什麼關係了,這時商店會在其他方麵繼續彼此的競爭。例如,一家店以低廉的價格作為廣告,在它那裏經常能買到碰癟了的聽裝啤酒或接近銷售期限的食品,即所謂的處理品,價格可以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經濟不太寬裕的家庭會長期光顧此商店。另一家店以廣告見長。它將印好的廣告紙分發到附近地區的居民家中,廣告上詳細介紹該店在何時對什麼商品大減價,居民可以在此期間去購買。有時候顧客還可以將廣告單上的廣告剪下來去店裏直接兌換小禮物,如一瓶可樂、一聽啤酒。這家店的高明之處在於,通過一些小優惠將顧客吸引到自己的店裏來。要知道,隻要顧客光臨,平均每位顧客消費幾十元,商店所獲的利潤就遠遠超過那些小優惠和小禮品了。